ENGLISH

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五期(2005年卷)

·中美媒介生态与媒介改革国际会议
美国新闻业的角色定位
  罗纳德·叶芝
  内容提要:本文在审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扼要回答以下的问题:美国的新闻界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他们如何理解和执行他们的职责?他们承担何种责任,履行哪些义务以及面临什么挑战?
新闻自由的两面——关于政府控制的不同理解
  斯蒂芬·海利
  内容提要:在美国,人们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实际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作者在这里将此大致划分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两面。在简要总结这些理论及其相关原则之后,本文一些个案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论坛向大众表达自我意见的权利,即媒介接近权。
中国综合性新闻周报面临的选择
  毛哲
  内容提要:伴随着中国报业的发展,周报这一类别的平面媒体在中国大多得到长足发展。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综合性新闻周报尽管拥有广阔的市场,却因受制于种种因素,没有得到与其他周报同样充分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中国综合性新闻周报处境的分析,预测今后这一类报纸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媒对于国族身份的阐释焦虑——以中国传媒对中美民间冲突的再现为例
  罗以澄 司景新
  内容提要:身份认同在他国再现中为传媒设定了一种先在视域,书写于对他国的报道中。 本文以“收养权官司”和“赵燕事件”这两则涉及中美民间冲突的传媒再现为例,探讨当今中国传媒对国族身份的言说和显现。本文认为,处在现代性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国族身份不仅沿袭近代以来的悲情性和民族主义的话语形式,以排他性和和情感凝聚为特征;又包含了积极的公民意识和宪法爱国主义的认同诉求。这种身份认同既蕴涵着内在的矛盾和张力,又要与国际社会中西方霸权对中国的他者化力量相抗衡,因而使传媒呈现出阐释的焦虑。中国传媒的国族身份认同只有建立在更为深厚、广泛的国民意识和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具有更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在内部更为坚实柔韧,在外部较多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少排他的文化或种族中心主义,才能在全球性竞争中和国际互动中占据道义、理论、意识形态和舆论方面的优势和主动。
·第六届两岸传媒迈入21世纪学术研讨会
传媒在两岸政党沟通中的角色审视
  童兵 马汇莹 张晓锋
  内容提要:传媒是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两岸政党沟通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两岸政党沟通的基本历程,认为传媒在促进两岸政党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着促进相互认知、培育情感认同、弥合政治分歧以及提供舆论支持的作用,并经历了传递政策、传递事实和传递影响力的角色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传媒在促进两岸政党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台湾电视财经节目品牌形象与投顾分析师可信度之研究
  蒋安国
  内容提要:台湾股票市场上,散户的投资管道仍以参加投顾会员居多,为了给投资人更多选择并且看好盘中节目这块市场大饼,近几年不少新闻媒体,纷纷加入这块战场,以期待拉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目前股市盘中节目(电视台自制或外制)超过十家,可谓竞争激烈,虽然投资人参考性多了,但误踩地雷股或被坑杀的消息时有所闻,有鉴于此,本研究欲从投资人及产官学界对盘中财经节目与投顾分析师可信度的评估标准与影响因素,尝试为电视媒体建构出一个制作财经节目与选取投顾分析师的参考。本研究具体目的为: 讨投资人对电视盘中财经节目可信度的评估情形。 二、探讨投资人对电视盘中投顾分析师可信度的评估情形。 三、了解投资人评估电视财经节目与投顾分析师可信度的交叉因素。 四、提供财经节目经营者及投顾分析师在节目制作之参考 本研究分别利用「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分析、汇整及解释,同时兼顾「质」与「量」两种研究途径,以期获取较完善的研究结果。在问卷设计上,自变项部分主要为阅听人媒体使用行为、金钱态度与投资行为、人口统计变项,而依变项部分则为投顾分析师可信度与财经节目可信度,进而探讨其中之相关性。 研究发现阅听众对投顾分析师之可信度评估,以「专业道德」和「客观」为最主要因素,而「传播技巧」、「外向」与「音速」则较为不重要。而阅听众对电视财经节目之可信度评估,以「正确性」、「客观」和「专业性」为最主要因素,而「信任感」为其中重要性较低之因素。
大众传媒的“现代性”疑义:以批判理论观点分析
  魏光莒 陈龄慧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mass media) 的出现,并且特别的发达,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大众传媒”之功能本身,它是否符合人类对“现代性”追求时之期望? 是否真的内含着“现代社会”的人文诉求与理想性? “大众传媒”可以提供流通、便利的讯息,人们“知的领域”也开拓了。这些特点,可帮助人们朝向“进步”的方向迈进。然而,如我们用阿多诺及霍克海默“文化工业”的理念,来检验“大众传媒”的社会实践与文化意义。我们将发现,“大众传媒”,似乎也可能造成一种社会的“再封闭”与人的“再禁锢”。是故,“大众传媒”是否必然具正面的意义,是否能符合“现代性”所揭橥的文化理想,这仍然是有疑义的。
新闻文本的建构:对 “大陆向台湾赠送大熊猫”报道的五要素分析
  王芳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运用“戏剧五要素分析法”,对“大陆向台湾赠送大熊猫”事件进行新闻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比较了《人民日报》、《中国时报》以及《自由时报》如何通过各自的叙事策略对该事件中的五要素以不同的处理,使报道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和方向。《人民日报》更多地展现了“目的”和“人物”要素,塑造出一种积极主动、和平团结的形象和愿望。《中国时报》则通过淡化台湾执政当局和相关部门对赠送 “手段”上的“质疑”色彩,积极参与到赠送和接受大熊猫的“行动”过程中去。《自由时报》更突出“手段”上的“不合理”以及把主题转移到对方“人物”要素上的叙事策略,传达了对赠送大熊猫的“消极”和“反对”声音。不同的叙事策略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其生产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对受众的认知也可能产生相应的影响。
·新闻传播理论
应用符号学在英译“人民”时的应用
  赵心树 李聪
  内容提要:本文简述了“应用符号学”中的翻译理论,特别是这一理论中的“传通译”和“词字译”概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含有“人民”的词汇的英译,本文发现,“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等一系列常用词、关键词的标准英译都是错误的,并讨论了改正方法。本文也发现,“人民日报”、“人民出版社”、“人民银行”、“人民医院”等另一些常用词的流行英译是恰当的,可以沿用。本文还讨论了“人民大学”的英译。
媒介使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金兼斌 谭晓 熊澄宇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的拥有、接触和使用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数据基于作者于2003年1月在北京市所做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拥有和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具有负面影响,而拥有电话则有助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使用计算机和上网时间越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越低;消遣性上网活动与负面的媒介使用感受相联系,而建设性上网活动活动则与正面的媒介使用感受相联系。由于媒介使用与人们的休闲方式密切相关,本研究还分析了不同的休闲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群体活动型休闲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正相关的。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大部分传统媒介和诸多新媒介,包括电视机、录像机、传真机、数码相机、摄像机、VCD/DVD/CD/MD/MP3、游戏机、有线电视、手机、BP机等,人们对其拥有和使用情况,并不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总的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使用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能力是微弱的。对上述研究发现的社会意义,本文也做了相应的讨论。
受众接受研究的发展历程
  伯提·阿拉苏格里
  内容提要:作者首先回顾了受众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编码/解码模式转变到受众民族志,然后转向结构主义视角。接着,作者指出,现在受众研究又出现了新的议程,人们的反省越来越多,研究开始从受众心理学转向社会学,从大众传播研究转向整个媒介文化研究。
商业报道对大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与舆论的议程设置效果
  克瑞格-凯罗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
  内容提要:尽管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比如媒体如何影响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理解与态度,一直都是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但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即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变,却完全能够解释商业传播领域的现象。本文以企业声誉为研究对象,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报道客体和特征的定义稍微做了调整,并提出了关于新闻报道是如何影响企业声誉的五个理论命题。通过对这五个基础性理论命题的阐述,从议程设置效果的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到媒介间议程设置效果,为系统地展开有关大众媒体影响企业声誉的议程设置效果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路径图。
·媒介经济研究
我国中部农村的媒介使用及媒介可信度现状研究
  强月新 张明新
  内容提要:本研究以“媒介可信度”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大众媒介使用及对其可信度的评价及其内在机制。湖北省的548名农村居民完成了有效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大众媒介之间地位悬殊,媒介所扮演的角色亦不同。农村居民对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四种大众媒介的可信度评价皆较低,报纸和广播的可信度最高,其次为电视,再次为杂志。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和媒介使用因素对媒介可信度的影响较大,而媒介依赖和人际交往因素对媒介可信度几乎没有影响。本文以实证方法检验了媒介可信度理论在我国农村社会的适用性,并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形对该理论做出了富于创造性的修正。
媒介集中: 数字革命是否改变了媒介经济的基本规则
  皮特·戈德威
  内容提要:媒介集中素来是传媒研究政治经济学传统所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媒介的数字化变革是否将改变媒介集中这一趋势,则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皆极为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不少媒介评论家认为,数字革命将颠覆媒介集中这一基本趋势;而导致媒介集中的基本规则,在数字化未来的媒介产业将不再适用。本文从对“媒介集中逆转论”的批评入手,作者认为,数字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媒介生产者对媒介技术载体的依赖,而恰恰这种依赖是媒介集中的根源之所在。作者通过对数字化时代媒介产业运作深入分析,认为在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存在以下两种机制:适用于所有产业运作的规模经济这一普遍机制,以及适用于传媒产业运作的特殊规则,即由于传媒产品的非物质性或无形性零边际成本这一特有机制。正是这两种规则是导致媒介集中的内在机制;数字革命,即使是完全的数字化也不会颠覆这些规则。
·媒介与文化
中国与全球资本:文化视野中的考量
  赵月枝
  内容提要:传播与文化领域是检验当今全球权力关系的一个重要“视窗”。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中国与全球资本融合的轨迹及其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矛盾。首先,本文引入“非正式的美帝国”这一概念,强调当今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建构与规制并非依赖一个正式的美帝国,而是通过把其它国家构建成“非正式的美帝国”内的重要成员国并动摇其统一而独立的中产阶级的形成来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检视了中国传播文化业及其话语体系在国家控制与全球资本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夹缝中发展和变革的轨迹,并以电影业和期刊业为例,分析处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跨国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与跨国阶级阶层关系和消费主义文化认同意识的构建过程。尔后,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精英政治和下层民众社会抗争两个层面中阶级、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政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错综纠葛以及中国传播文化业在满足一个在结构上“断裂”和在权力上“失衡”的社会中各阶级阶层在文化传播上的需求方面面临的挑战。
19世纪曼彻斯特歌剧艺术探源
  约翰·斯多雷
  内容提要:毫无疑问,近来歌剧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点可以从多种不同的途径加以说明.例如:大量广告和电影运用了歌剧。不仅如此,人们可见歌剧明星频频参加体育赛事的表演,主持各种展示会,并与流行歌手同台演出。上述(还有其它未提及的)变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吗?抑或事实上是对19世纪之前所存在的歌剧文化关联的一个回归?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批评分析了19世纪曼彻斯特歌剧艺术的发端。
《老大哥》的观看经验分析
  安妮特·希尔
  内容提要:《老大哥》是近年来风行英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观众收看和谈论《老大哥》(2000年英国版)的方式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游戏秀(reality gameshow)系列节目的成功以及它在真实电视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研究重点是“人们在谈论什么”,并专门考察了“表演”(per-formance)与真实的问题。许多观众对《老大哥》屋内普通人的“表演”持批判态度,继而引发了对该节目声称的“真实”的争论。下面我们来看看受众收看和谈论《老大哥》的经验。
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
  徐小立 秦志希
  内容提要: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又带有“消费社会”的特点。传媒正通过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宣传、消费生活方式的展示以及对新的意义空间的制造等进行着社会的“消费培训”,诱导与开发着人的消费欲望。与此同时,传媒自身也发生着消费文化的变异: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了自身文化产品和市场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使传媒的运作机制得以改变。在内部制度安排上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并着意打通它与编辑部门的壁垒,在传媒内容方面表现对信息、新闻的“可消费性”的追求。商业逻辑正在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传媒消费主义是传媒市场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必然。一方面,迫于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及传播全球化的压力,传媒不能不走市场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传媒市场化在解放传媒生产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负面效应。如何走出传媒的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留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耐克广告事件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李淑芳 饶德江
  内容提要:耐克广告事件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造成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在这场冲突中主要体现在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冲突、图形性思维方式和线性思维方式的碰撞以及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的相互砥砺。消减两国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不同语境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文化调适,找寻文化的共性,在广告传播中尊重他国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的本土化。
·中外媒体
一个镇电视台的生存战争——新的制度安排是怎样产生的
  孙五三
  内容提要:本论文是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对中国北部地区一个乡镇电视台的研究。在这个乡镇电视台建设过程中,地方广电局和镇政府就管理权的归属发生了冲突。双方各自调动政治资源对对方形成压力,最终乡镇政府把电视台控制在自己手中,使中央政府行业管理的制度安排落空。本论文描述了乡镇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就管理权归属的几次主要冲突和冲突的解决。这个案例研究表明,中国电视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利益冲突,电视管理体制中已经并仍在发生着分权的过程。中国电视制度的变迁并不如大多数学者所描述的那样,由中央政府主导和控制,而是不断被各级地方政府所“修正”,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和程序迫使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对这种修正不作为,从而形成了与中央政府的规则不相符的地方性电视制度。本论文以中央政府实行财政和行政分权的制度转型为背景展开讨论。正是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政府才能够越过权力边界,就电视业规则和秩序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
舆论监督与暗访偷拍
  郭镇之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在对舆论监督不利的环境下暗访和偷拍存在的合理性及界限。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在国内国外的一些暗访偷拍案例,指出此种做法与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其后分析了暗访偷拍的概念和含义,并辨析了几个疑似案例。本文主张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公正和平衡,是新闻采访行为对社会各方权益全面关照的观点。
数字乌托邦——电视产品逐梦
  利兹·杰克逊
  内容提要: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媒介专业人士追逐梦想的时代,尤其是追求互动的、具有流动性、基于受众需求和跨媒体的媒介品牌时代。当电视节目制片人制作出新的互动性节目时,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他们对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梦想的追求呢?还是他们考虑到了受众的想法和需要?《名人价值交易系统》(Celebdaq)是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一档名人价值交易游戏节目。本文通过针对该节目的受众接受研究,展示了在构建互动性节目时了解受众需要的重要性。
距离与发展:中美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内容构建比较研究
  梁广寒
  内容提要:本文从14个维度对中美文化遗产门户网站的内容构建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文化遗产网站在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资源整合、内容管理和传播效应等方面与国外成熟的同类网站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导致这些差距的主要根源,并指出中国文化遗产网站内容建设的发展方向。
消费者广告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丽玲
  内容提要:本文以武汉市7个城区的616名被访者为样本,对消费者的总体广告态度和分项广告态度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探寻消费者总体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消费者对广告的总体态度非常接近中立,略低于中间水平;(2)年龄变量是促使消费者形成不同广告态度的重要因素,而且前者对后者表现为负面的解释力,即基本上年龄越大,对广告的评价越趋于消极;(3)消费者对广告的利益导向评价等价值性因素对消费者总体广告态度有着很强的影响力;(4)消费者最看重广告的是它提供实用信息的功能,而虚假广告、重复刺激和干扰以及庸俗无聊是消费者最反感广告的方面,真实性是消费者对广告最迫切的期待;(5)与很多学者对广告的评价不同,本研究发现消费者并不认为广告能真正说服自己,对广告的说服力总体持否定评价。
·新闻传播教育
新闻教育向新闻传播教育的嬗变——美国新闻教育发展评析
  侯晓艳
  内容提要: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教育深深影响了世界新闻教育模式,特别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本文回到历史情境,考察了美国新闻教育思想的三次转折,即,从人文科学基础上的专才教育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新闻通才教育,再到贯通所有学科的传播学介入新闻传播教育后的通才教育;并针对当今新闻教育的现状,以及不同学者对新闻教育发展方向的不同见解,指出:传播学引入新闻传播教育后,新的新闻教育体系出现了教育、学术研究无边界发展的趋向,本文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为新闻传播学划地为界,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学科是否和大学精神相通,我们是否保持了教育与现实的批判张力,我们要做的是我们的学科体系如何避免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导致的大学教育制度危机、知识危机问题。

学术科研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