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242024-07
2024-07-24

跨界融合,智领未来:学院举办首届商业传播跨学科青年学者论坛

本新闻来自:SJC

2024年7月19日至21日,首届商业传播跨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该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数智赋能的跨文化营销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团队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用户行为”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信息管理学院章骏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第一场主旨演讲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曦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梁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张文平副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梁带来题为“AI驱动的说服科技”的演讲。说服科技是一种旨在通过说服和社会影响改变用户态度或行为的技术,人工智能为说服策略的研究拓展出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将人工智能置于信息源或内容生产者的角色,陈梁分享了他从事的一系列研究,从不同视角探究了“社交媒体中谁能扮演更好的说服者”“社交媒体如何能做更好的说服者”等问题。陈梁认为,时至今日,说服策略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契机与挑战,后续对于说服科技的研究可以围绕信息内容的交互、人工智能形象、用户细分、信息环境(虚拟环境)和多模态的信息(声音)五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主旨演讲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张文平带来了题为“AIGC时代的网络空间内容治理”的演讲。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AI发展的副作用逐渐显现,深度伪造问题的出现便是其一。张文平提出,对拼接式伪造视频,可通过实施网络短视频真实性检测、视频篡改测试、篡改片段检索与定位完成对伪造视频从识别、检测到溯源的过程。就网络空间“完全抄袭”和“同义转换”界线模糊的问题,他分享了创意剽窃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机制。对模仿式伪造视频则可以结合视频语义理解和多模态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以综合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最后,身处不断进步的信息时代,张文平也抛出了面向未来的问题:检测方法是否跟得上生成方法的进化速度?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庆兴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潘文静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邓弘林副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潘文静带来了题为“智能传播中的AI主体能动性”的演讲。潘文静提出,AI作为独立的实体,有其独立的行为方式,因此应构建一套将AI作为传播者的框架来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AI有多“类人”。基于人工智能传播(human-AI communication)视角,她分享了文章《Human-Al communication in initial encounters: How Al agency affects trust, liking, and chat quality evaluation》。该文探究了身份自主性(独立自主vs人工辅助)与语言主体性(主观性vs客观性)如何影响人类对AI的信任、喜爱程度以及聊天质量评估,结果表明AI的能动性是AI与人最大的区别,拟人性只是一种体现,而不是终极目标。文章还提出AI发展实践指导层面的建议:AI不需要真正具有意图性,但应看起来独立自主。

主旨演讲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弘林带来了题为“主观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管理:基于创意性任务的视角”的演讲。AIGC应用于创意性任务的内容生成,与传统创意辅助系统实施原理的差异在于AI可以自己做最终的决策。从创意的两个维度,新颖性与有用性出发,邓弘林分享了包括“AIGC生成内容以及其内容新颖性和有用性对用户反应的影响”“通过NeuroIS方法检查用户对AIGC的评价”“算法透明度对AIGC评估的影响”三部分的量化实验。结果显示,用户对AIGC在创造力方面的实践存在负面反应,而增加算法的透明性可改善用户的负面反应。该研究揭示了创造力维度与AIGC的相互关系,将创造力融入AIGC的语境并付诸实践,对于指导AIGC发展,消除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不信任有实践价值。

第三场主旨演讲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编审肖劲草主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袁慧、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王远进行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五: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袁慧带来了题为“大语言模型能帮助投资吗?基于众筹的实证研究”的演讲。该研究将众筹项目与传统研发项目关联,指出项目指标评估存在一定困难,而大语言模型的运用有助于解决评判问题。袁慧介绍了将大语言模型用于创意性众筹项目评估,并基于“风险”“资源分配”“回报”“合理性”“创意”五项评估指标的量化研究。实验中令人意外的发现是风险指数与投资者意愿呈正相关,袁慧猜测这可能与平台的特性有关。在演讲的最后,袁慧提出后续会使用不同的大语言模型,并借助多模态数据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主旨演讲六: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王远带来了题为“非盈利组织的AI聊天机器人:信任与社交媒体参与的影响”的演讲。王远总结了人工智能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发展,认为该领域尚为一片“蓝海”、存在很多研究机遇。王远研究了非盈利组织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的特征对用户的认知和行为有何影响。结果表明,聊天机器人的易用性、有用性、社交存在感和情感联结特征会影响用户对它的信任,从而促使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谈论和推荐该聊天机器人,最终激发他们对非盈利组织产生捐赠意向。公众对聊天机器人的信任在机器人的特征和社交媒体参与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社交媒体参与在聊天机器人信任和捐赠意向的关系中也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推动了社交机器人接受模型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为非盈利组织研发更加容易使用、更有用、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交存在感的聊天机器人提供建议。

第四场主旨演讲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张竞之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江娜、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陈灼进行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七: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江娜带来了题为“AI提示词交易市场中提示词销量的前因探索”的演讲。当今时代,提示词(prompt)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将提示词看成商品,提示词销售方如何进行宣传语售卖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江娜介绍了以“提示词输入(prompt input)”“提示词输出(prompt output)”以及“提示词处理(prompt process)”为自变量,“任务形式”和“模型版本”为调节变量的实验设计。研究猜测,提示词输入中的揭露个人信息隐私程度,提示词输出中的可推断程度,提示词处理中的解释清晰度可能会影响到提示词销量。这一研究有利于从理论层面拓展提高提示词销量的新视角。

主旨演讲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陈灼带来了题为“消费者网络抵制行为:从计算到智能研究的思考”的演讲。陈灼首先总结了消费者抵制行为研究视角下,从传统量化研究转向计算研究范式迁移背后的成因,随时代变化,取代传统话语的是个体化的价值体系,社会化媒介开始扮演着社员社会行为组织者的身份,传统组织化架构的集体动员行为已不再成为必须。随后,陈灼提出了由计算传播转向智能传播的构想与思考,其中,AI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其可作为研究辅助工具、研究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及范式转移的推力。最后,陈灼也提出,为避免AI研究领域的庸俗化,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圆桌论坛

本次圆桌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学科交叉的科研选题与论文合作”,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顾兴正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在思维的充分碰撞中汲取灵感的火花。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平、潘文静、北京大学陈灼、清华大学陈梁、同济大学邓弘林、哥本哈根商学院姜祺棋、武汉大学王敏、董庆兴、北师港浸大张竞之、江娜、北京交通大学张雄、香港城市大学王远、上海外国语大学袁慧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与观点,武汉大学贾煜、章骏对圆桌会议进行总结。

论坛闭幕式,由武汉大学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贾煜主持,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敏副教授进行会议总结。至此,首届商业传播跨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热烈的讨论和充分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首届商业传播跨学科青年学者论坛是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七批青年学术团队计划资助,由武汉大学“数智赋能的跨文化营销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团队负责组织筹备,旨在为商业传播领域的跨学科青年研究者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智赋能背景下商业传播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和新挑战。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