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武汉大学全国网络传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二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1月27日,“2021年武汉大学全国网络传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二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论坛由一个嘉宾论坛和三个主题论坛组成,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技术革命引领下的未来传播”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中收获了知识和见闻。
论坛开幕式
2021年11月27日上午8:30,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时正式开幕。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主持,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陈琛、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啸分别作大会致辞,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对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与会嘉宾及同学表示欢迎,表达了对本次论坛激荡思想、凝聚共识、贡献智慧的高度期待,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吴世文老师主持开幕式)
(强月新院长致辞)
(开幕式线上合影)
嘉宾论坛
“技术革命引领下的未来传播”嘉宾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主任谢湖伟主持。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学术带头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传播委员会副理事长杨溟就主题“源数据:未来传播中的起点、痛点和难点”进行了演讲。杨溟老师通过丰富的业界案例,聚焦物联网、人机融合智能、数据安全等前沿技术和学界热点,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数字化时代传媒人应具备的跨界思维和媒体素养。
(杨溟老师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ISAHP 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理事董庆兴就主题“计算传播学:现状与挑战”进行演讲。董庆兴老师从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切入,引出社会科学研究的计算传统,再聚焦于作为计算社会科学的计算传播学,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通过丰富有趣的案例具体展现了计算传播学的学理趣味和学科魅力。
(董庆兴老师演讲)
嘉宾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各位嘉宾的演讲主题积极提问交流,现场互动气氛活跃。
系列主题论坛
27日下午,系列主题论坛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论坛经专家老师匿名评审后,遴选出21篇入围论文,论文作者在腾讯会议进行宣读。
(论坛主题)
学生论坛主题一:未来传播中的人类社会形态
第一场学生论坛以“未来传播中的人类社会形态”为主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春雨主持,武汉大学徐冠群同学、陕西师范大学成倩同学、南京大学洪婧茹同学、中国人民大学黄三笑同学、武汉大学常静宜同学、中国人民大学李曜宇同学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沙文珍同学依次宣读论文。
本场学生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杨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张雪霖担任评议人。两位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杨嫚老师评议)
(张雪霖老师评议)
学生论坛主题二:未来传播中的媒介实践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主持了第二场学生论坛——“未来传播中的媒介实践”。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樊攀同学、贵州大学的马丽丁娜同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李世强同学、武汉大学的张艳秋同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宋春妮同学和深圳大学的黄春燕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论文。
《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金波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朱战辉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指出研究仍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行的修改思路。
(刘金波老师评议)
(朱战辉老师评议)
学生论坛主题三:未来传播中的技术应用
第三场学生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朱战辉主持。南京师范大学章文宜同学、中国人民大学景恬同学、复旦大学潘雯智同学、武汉大学何江移同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黎诗雯同学、中央民族大学薛稚尧同学围绕“未来传播中的技术应用”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展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湖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朝阳作为评议人,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细致点评。
(谢湖伟老师评议)
(王朝阳老师评议)
(主题论坛现场)
(主题论坛现场)
论坛闭幕式
主题论坛结束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关天如主持了论坛闭幕式。随后进行颁奖环节,关天如老师宣读获奖名单,为获奖学生进行了线上颁奖。
(关天如老师主持闭幕式)
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和各位同学的支持,希望大家从本次论坛中有新的思考和收获。
(闭幕式线上合影)
(与会嘉宾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附:2021年“武汉大学全国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二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一等奖(1篇)
他们为何离去?群体承诺视角下抑郁症病友群成员流失决策过程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黄三笑,硕士研究生)
二等奖(2篇)
1. 从“做新闻”到“做产品”:媒体融合中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边界工作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樊攀,博士研究生)
2. 平台社会、游戏范式与游戏劳动:技术批判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未来社会传播的三重体系
(武汉大学,徐冠群,硕士研究生)
三等奖(5篇)
1. 主动驯化与社会排斥:视障人群数字媒介使用状况与感知媒介歧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景恬,博士研究生)
2. 再中介化、跨中介化与互中介化:“人机物”三元融合时代传播学的本体隐喻转换
(南京大学,洪婧茹,博士研究生)
3. 互动、仪式与认同:短视频平台政治传播与情感动员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李世强,博士研究生)
4. 从定性到定量:如何更好反思传播学研究现状?
(武汉大学,何江移,博士研究生)
5. 喧闹的伏兵:从身体具离探究科幻文化承载媒介变迁
(武汉大学,张艳秋,硕士研究生)
入围奖(11篇)
1. 何以穿越:FPV无人机的感官综合、观视转向与战术实践
(复旦大学,潘雯智,硕士研究生)
2. 政务新媒体组织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A省消防全媒体中心的参与式观察研究
(贵州大学,马丽丁娜,硕士研究生)
3. 参与创作:二创短视频的“合理使用”和权益保护
(南京师范大学,章文宜,博士研究生)
4. 淹没与涅槃:智能算法时代中人主体性问题蠡探
(陕西师范大学,成倩,硕士研究生)
5. 流动的边界:传统新闻机构与用户生成内容的边界工作研究
(深圳大学,黄春燕,硕士研究生)
6. 智能媒体用户认知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武汉大学,常静宜,硕士研究生)
7. 短视频新闻对用户认知、态度、评价的影响:基于一项实验
(西安交通大学,宋春妮,博士研究生)
8. “元宇宙”:互联网开拓人类生存空间的野心
(西南交通大学,沙文珍,硕士研究生)
9. 理解二次元手游玩家的多重面向——基于B站《明日方舟》“圣经”弹幕视频米姆式传播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李曜宇,硕士研究生)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传播游戏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黎诗雯,硕士研究生)
11. 从数字身体到技术情感:电子游戏玩家与非玩家角色虚拟互动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薛稚尧,硕士研究生)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刘汉俊:深圳的模样
2024-12-16 10:59:40 -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新闻传播领域教育改革”--新疆大学新闻学系党支部与我校新闻学系党支部举行联学共建活动
2024-12-16 10:55:45 -
肖珺、谢天等人赴昆山杜克大学专题研讨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议题
2024-12-11 16:29:12 -
学术纪实丨“2024 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反思与超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田野方法”广西行
2024-12-10 14:31:35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刘汉俊: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传播者
2024-12-09 11: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