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九期(2010年卷)

版权信息:
(鄂)新登字08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年卷/罗以澄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1
ISBN978-7-5430-5571-1
I.新…II.罗… III.新闻学:传播学-文集 IV.G210-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59925号
“第五届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登
中国互联网的政治影响
  (香港)何舟
  内容提要:虽然互联网没有在中国引起一场人们普遍认为会出现的政治革命,但它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形成了一个非政府的话语空间,促成了一些政策的改变,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启动了一些政治议程,帮助公民克服由于意识形态冲突而造成的心理矛盾。
 
当新闻变成广告:新闻置入性营销的形成及其影响
  (台湾)罗世宏
  内容提要:台湾传媒无论平面报刊或广播电视,新闻置入性营销的现象相当普遍,已经模糊、甚至颠覆了新闻与广告之间的界线,出卖新闻给买得起新闻的有权力和财富的人,无异于牺牲专业主义而为有权力和财富的人服务,这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与舆论监督功能,以及新闻记者的专业主义和职业尊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媒政策的角度,探讨台湾传媒新闻置入性营销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尝试寻找可能的改善与解决之道。
 
关于打折广告类型引起的国际性广告效果研究——以自我调节定向为中心
  (韩国)姜雨含;(韩国)韩银庆
  内容提要:打折广告作为在短时间内可有效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市场促销手段,在企业的全球扩张及竞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在消费者的个人心理特征与打折活动效果方面却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以自我调节定向为调节变因,目的在于考察消费者的调节定向如何影响他们对于国际打折广告的反映。
考虑到打折广告在中国品牌打入韩国市场时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在扩张市场时与韩国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本研究把海尔( 中国最大的白色商品制造商) 设定为广告主体,韩国其他品牌设为打折参照对象,以消费者的自我调节定向为调节变量,比较大幅度打折与小幅度打折引起的不同效果。
本研究以 200 名韩国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海尔商品为假想打折商品,制作出印有“比韩国市场其他品牌的一般销售价格便宜 30% 出售”和“比韩国市场其他品牌的一般销售价格便宜 70%出售”的打折广告,之后随机将印有不同打折广告的问卷调查发放给实验对象。之后让实验对象针对观看打折广告前后的购买意图以及感知风险回答了相关问题。
希望本研究结果在了解韩国消费者对“海尔”的购买意图方面提供一点参考价值,也希望对今后“海尔”以及其他中国品牌开发韩国市场扩张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传播理论与方法
福柯话语理论评析
  石义彬;王勇
  内容提要:福柯的话语理论打破以往话语研究囿于语言学的狭窄视域,关注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社会主体和知识的话语建构、话语在社会变化中的功能等领域,深刻地分析了话语、知识和权力的内在关系,认为话语是理解社会文化的钥匙,话语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知识是权力的剩余”,从而开创了话语分析的社会和实践向度,并成为社会科学一种影响深远的分析模式,对新闻传播研究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数字鸿沟指数关系模型在个人层面上的发展
  周翔;彭珍梅
  内容提要: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有/无”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个人心理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因素。随着国际学界将数字鸿沟研究的重心转向信息与传播技术使用者和多维变量的考察上,学者们相继开发出各种用于测量信息拥有量不均等的指数。本文在引介卡林 o 巴兹莱- 纳昂建构的数字鸿沟指数关系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该模型的缺陷,如对个人心理和社会关系等重要因素的忽略,进而引入互联网联接指数、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心理接入能力因素等来完善该模型对人际间信息接触差异的测量,以期为我国数字鸿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模型参照点。
 
表达自由、新闻自由与媒体规制——英国的法规与实践
  曹书乐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概括评析了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随后从欧洲的新闻自由与表达自由的历史与实践出发,以此作为背景,讨论英国的新闻自由法规与实践。之后,又对英国在媒体规制方面的历史进行梳理,对现状与主要的争论进行介绍。一方面是对媒体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媒体进行管制与限制的要求。这两者听上去互相矛盾,却在英国学界和实践界并行不悖,构成了独特的图景。
 
卢曼社会系统论中的媒介观简介
  (日本)樱井芳生;李卓钧
  内容提要:卢曼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中,系统的本质是复杂性缩减,包括构成要素的缩减和要素之间关系的缩减; 就社会系统而言,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要素,媒介则是确保传播得以接续的保证。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卢曼对传播和媒介做了全新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
 
刻板印象下的惯性思维:《纽约时报》西藏“3.14”、新疆“7.5”事件新闻评论文本分析
  刘娜;张丽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新闻话语,新闻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呈现的不仅仅是评论员或专家们的意见,更是社会的主流意见。本文在框架理论关照下通过对《纽约时报》相关新闻评论的文本分析,审视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西藏“3. 14”事件、新疆“7. 5”事件的报道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纽约时报》对西藏“3. 14”事件和新疆“7. 5”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充满了刻板印象下的惯性思维,偏见显而易见。结合刻板印象概念及形成机制等理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纽约时报》偏见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善我国国际舆论传播现状、争夺国际话语权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些许建议。
 
媒介与社会
山湾村民的日常电视使用
  潘月圆;张卓;王瀚东
  内容提要:在电视已经普及的背景下,本文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对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南省浏阳市一个名叫“山湾”的村民小组展开田野调查,力图从受众自身的逻辑出发,呈现山湾村民如何在农闲季节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视,以及电视与村民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乡村社会冲突中的利益表达与信息传播研究——兼论大众传媒的角色与作用
  乔同舟
  内容提要: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根源何在? 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和相关报道的考察,分析了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选择过程,发现: 利益表达渠道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社会冲突的演化程度; 大众传媒当前在农民的利益表达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阻塞,根本上在于乡村传播体系的结构失衡。本文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维权组织和话语平台。
 
风险归因:媒体的风险话语生产与社会建构的核心议题
  周丽玲
  内容提要:有关风险起因和责任的话语是媒体对风险的一种重要建构,这一建构过程深植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语境之中,同时它本身又是风险的社会建构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聚焦于媒体在风险报道中的归因偏见、归因倾向与策略,以及风险归咎的政治等几个问题,并对媒体归因的影响因素以及媒体的风险话语建构在公众的风险感知和风险的社会建构中的角色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将风险归因和归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归因动机的考察,此外,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研究结论互相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可能与研究抽离了具体的语境有关。
 
电视与村庄政治——对豫中付村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袁松;张月盈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真实的影响。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村庄场域,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可以考察电视对村庄政治的微观作用机制。农民与中央政权通过电视发生了单向收 - 发的信息传递关系: 政策信息的传递从以前组织传播式的“层层过滤推进”变成了大众传播式的从中央到农民的“直达”。这使得基层干部通过操控政策信息而侵占农民利益的成本大为升高,同时也使得基层政权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利益逐渐分化的农民对媒体传播的政策精神的灵活解读,在客观上加速了村庄共同体的离散。由于电视日常化的信息输入,村庄政治受到现代性与宏观权力结构的双重作用,二者的合力形塑着村庄的公共生活。
 
网络媒体对公民意识的培养
  胡远珍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对于公民意识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大众传播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方面关注不够,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本文主要从政治学、传播学的学术视野来考察研究网络媒体培养公民意识的独特价值,以期说明网络媒体在中国民主化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欧洲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障碍
  操小娟;刘建明
  内容提要:关于欧洲公共领域出现与否,学界存在两种相反的理论观点。“不可能派”认为只要欧洲范围内的公民不具有切实的政治参与权,就不可能出现欧洲公共领域。“自动构建派”发现存在欧洲公共领域的自构动力,能够促使跨国传播空间与欧盟制度整合相结合,从而自动构建欧洲公共领域。然而一些实证研究显示,大众媒介构建欧洲公共领域既不像“不可能派”所认为的那样悲观,也不像“自动构建派”所认为的那样乐观; 欧洲公共领域在欧洲传播空间已经显露某些迹象,但是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欧盟民主赤字、传统的民族国家意识和认同感、大众媒介的民族国家立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欧洲公共领域构建的不利的障碍因素,决定这一社会建构将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媒介文化
《跨文化传播》的案例教学:意义、问题与路径
  单波
  内容提要:《跨文化传播》教学就是让学生面对“跨文化关系事实”,在观察与体验之中发现理论的解释限度,提出新的问题与解释以超越理论的局限,设计并开拓我们所需要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案例研究无疑是最能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方法,它强调发掘、呈现、解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这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功夫,使之沉入语境式的学习过程。要解决案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现象学方法,学习面向事实本身。
 
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形态流变与动因
  王琼
  内容提要: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形态流变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并探讨了其内在动因。与以往相关研究认为此类节目起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不同,本文认为应将其追溯到 1980 年代,至今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高潮期和调整期 5 个阶段。其节目形态的演化历程呈现出两个规律,其一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化走向; 其二是电视娱乐文化对官方文化和市场逻辑的抗争与妥协。政策规制、商业利益、受众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均是推动其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
 
论媒介发展的时空自由逻辑
  柳庆勇;张金海
  内容提要:媒介是人类的媒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包含有一部媒介发展史。媒介发展先后经历了人体媒介、体外移动媒介、体外固定媒介、电子媒介、数字与网络媒介,以及现在的媒介融合阶段。人对自由的追求、对时空自由的信息传播活动的追求,是推动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媒介发展遵循时空自由的逻辑,媒介每向前发展一步,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就享有更大时空自由度。并且,未来媒介一定是时空自由的媒介。
 
“文化抵抗”与“抵抗文化”——网众传播中的一种群体行为及其后果
  何威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网众传播”的概念和视角,分析了四个案例中普通互联网用户对互联网规制力量的反应及其结果。本文认为“文化抵抗”已经成为网众对 互联网规制的一种常见反应,它依赖于群体认同的激发、网众传播的驱动,并带有“游击战式”和“后现代式”的风格。持续的“文化抵抗”行为与事件,在社会中渐渐孕育出一种“抵抗文化”。
 
融合与冲突:论新闻报道中的网民话语
  郝永华
  内容提要:网民的积极参与意味着大众传媒独白话语的终结,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开始由大众传媒和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塑造。在特定的情况下,网民话语开始成为大众传媒话语的组成部分。大众传媒把来自媒介体制之外的网民话语融合进新闻报道,是其应对媒介环境变化、革新新闻生产模式的重要举措。如果运用恰当,大众传媒对网民话语的融合可以实现自身和网民的双赢。当网民话语向大众传媒“回流”时,大众传媒与网民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冲突”。大众传媒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既利用网民这一杠杆又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和主导地位。
 
麦克卢汉与媒介的文化理论
  马克·波斯特;侯晓艳;章戈浩
  内容提要:媒介当然是几百年来西方社会以及当今乃至以后新兴全球社会的核心。信息机器即在生产、再生产、储存、文本和声音图像配置及文化组成元素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人们对信息机器的使用呈现出强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 媒介生态" ( 福勒,2005) ,赋予动物、植物和矿物生态系统新的层次。所以人们理应以批判的视角严肃审视媒介。我认为它们是理解与人类和机器之间新的互动形态相关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关键。
 
新闻传播史
法律是自由的“拯救者”——清末民初新闻自由评析
  孙旭培;殷莉;路鹏程;吴麟
  内容提要:本文把清末民初的新闻活动分为合法的新闻活动和非法的、革命的新闻活动两类。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新闻法规等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证明这两个时期新闻界都享有新闻自由。由于为当时革命和政治斗争所左右,新闻活动深受绝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非理性的新闻活动大量存在。科学分析这些新闻活动对认识历史和建设未来都有重要意义。
 
从“名士”到“报人”:近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认同的承续与折变
  姜红;於渊渊
  内容提要:在中国职业记者逐渐形成的时代,新闻人如何认知自我的身份? 是传统“士”、“侠”的现代化身? 是现代的知识分子? 还是职业记者? 他们从何处寻找精神依据来进行知识和话语的表达?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选取分属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且具有个案意义的四位新闻人 - - 王韬、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从观念和精神层面入手,在社会空间、职业空间、职业角色互动的时空维度中分析他们职业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承接与变化,以揭示现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背后所隐藏的本土文化密码。
 
近代中国舆论研究的三种路向
  李秀云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的舆论研究,形成政治舆论、新闻舆论、社会舆论三种研究范式。这三种范式各自演进,形成近代中国舆论研究的三种路向。纵观三种研究范式的学脉延续与变化,给我们当今的舆论研究留下启示。
 
两湖地区近代新闻史研究百年评述
  江凌
  内容提要:两湖地区系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单位和区域研究对象。湖北、湖南两省在地理区域、行政区域、文化区域上都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作为连接长江流域经济大动脉东西纽带的两湖地区,其区域中心城市如汉口、武昌、长沙、衡阳、岳阳等地近现代报刊业相当发达,而近百年来两湖地区新闻史研究成果也时有所见。总的来看,两湖地区新闻史料性研究成果有一些,但有一定水平的专著或文章很少; 个案研究有一些,有的文章在考证方面也有一定的力度,但综合性分析的研究成果少; 表面性的论述文章有一些,但不少文章堆砌史料有余,论述不足,视角不新颖,视野不开阔。近代两湖地区新闻史研究整体理论层次不高,仍处于史料整理层面上,缺乏有分量的力作。
 

学术科研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