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生死之间的穿行
他们从抗震救灾一线回来,他们用文字记录惨烈与坚强,他们用镜头定格悲壮与感动。6月2日晚7点,由我院承办的“《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抗震一线记者进校园”活动在人文馆主厅举行,5名记者代表向武大学子讲述了他们在灾区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切身经历和感受。
宣讲会开始之前,大厅里反复播放着《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在灾区拍摄到的照片,这些撼动人心的图片真实再现了灾区的情况。7点整,在全场观众为地震死难者默哀一分钟之后,报告会正式开始。
首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在会上致词。他总结了上一个月来,《楚天都市报》在报道这次地震灾难时做出的努力,并且着重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在大灾难面前所体现的巨大价值。
《楚天都市报》首席记者、中国新闻奖得主张欧亚的名言是: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没有看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宣讲中,他详细讲述了记者进入灾区的过程,作为最早进入灾区的湖北记者,他们接到过上级部门的劝阻,但是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不顾一切赶到了灾区。“如果我们不去,会一辈子遗憾。”接着,他表达了对在灾区奋战的战士们的敬意,他说,“他们经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他们是可敬的!”
06年毕业于我院的记者苏海涛曾经是李敬一老师门下弟子。宣讲中,他对台下的师弟师妹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记者,我们就选择了风雨兼程”。同时,他希望面对灾难,“大学生不应该只停留在流泪阶段,我们需要思考,需要一些冷静的身影”。苏海涛讲述了他在灾区看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在什邡市一所学校的废墟上,许多砖上都刻有数字,最大的数字是108。“每一个数字下面就是一个孩子……”说完,苏海涛哽咽了。
摄影记者陈勇也是中国新闻奖得主,他用数据说明了他们行程的艰难:8小时走了近50公里的路程,汶川的四天,每天只能以几块饼干充饥。借助大屏幕上展示的照片,陈勇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背后感人的故事:一张新闻图片,找回了10个月大的孩子的父母;映秀镇的陈学昌,徒步120公里,再苦再累也要走回都江堰,寻找亲人;10个小时,父亲用双手掘出了活生生的孩子……几度哽咽,几度鼓掌,陈勇的眼里弥漫着泪花,观众的手掌诉说着感动。
三位记者的发言结束后,开始了观众提问环节。在场的听众有从其他学校赶来的学生,还有已经在工作的中年人,他们在提问过程中都表达了对前线记者的敬意。摄影记者陈建明在回答同学提问时,讲述了他与其他六位记者进入危房拯救幸存者的经历。他说:“我们并不伟大。我们只是在履行作为记者的职责。”
回答一位师妹的提问时,苏海涛说:“灾难之初,不论是国内媒体,甚至国外媒体,都不约而同第传递一个声音——报道正面的消息。那是人性使然。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善与恶,都会被放大。”“好好活着,珍惜身边的一切。”记者陈世昌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言。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我院廖秉宜教授《智能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首发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举行
2025-07-30 10:53:49 -
我院多名师生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25年会
2025-07-28 19:30:11 -
曹皓、刘子琨出席第五届ISA国际社会学论坛
2025-07-20 10:47:04 -
赓续井冈山精神,筑牢党性根基——学院党委组织教职工党员赴井冈山开展党性学习教育
2025-07-18 11:13:41 -
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
2025-07-12 17: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