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212006-04
2006-04-21

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6春季学术报告会之五

本新闻来自:SJC

陈力丹教授主讲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6春季学术报告会第五场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本报通讯员 吴扬莉)2006年4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教授应邀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大师生呈上了一场精彩学术报告——《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这是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6春季学术报告会的第五场。



陈力丹教授从世界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起点谈起,20世纪4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电子媒体的迅速扩展,使得传播学研究在美国首先形成,实用主义是其最初的理论基础。到了40年代的“三论”和技术论构成其传播学第二个理论基础。60年代欧洲结构主义符号-权力理论构成其第三个理论基础,90年代以后的解构主义是前者的变型和发展。

当讲到中国新闻学形成于1918年时,陈力丹教授无限感慨,中国新闻学兴起与西方相差仅几年,然后来的发展却被西方抛之甚远。陈力丹教授介绍说,中国引进传播学是在1978年。对于目前中国传播学的研究现状,陈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上,现在的主要危险是将传播学研究变成“实用、管用、易用”的课题,以获得评奖、晋级的利益;在研究层次方面,总体停留在介绍层面;研究的话题长期分散,以2003年的研究为例,每一个话题,通常只有一二篇文章,很少有社会反响,研究缺乏连贯性;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大众传播学领域,而且主要是经验-功能学派的观点体系,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符号学、批判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只被提及,没有作为重要内容。

为此,陈力丹教授提出了他对中国传播学发展方向的期望:传播学应尽快转入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层面,研究理性化,不要过多地受到功能目的的影响;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兼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的各种方法;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传播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避免以大众传播学替代传播学。

报告会上,图文并茂的PPT,抑扬顿挫的语调,间插的生动小故事,使得整个报告生动活泼,一到精彩处,全场掌声雷动,笑声不断。会后,陈力丹教授还鼓励大家积极向其主编的《国际新闻界》投稿 。


背景资料: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八所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统计,2000年陈力丹教授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论文引用率居全国第一位,1998-2000年论文的发表量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前10名。其代表作包括:《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最近的一本书是2006年3月份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