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课程赴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研究中心实地教学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实践育人是让课堂教育充满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有效方式,更是新闻与传播学院育人于行的重要抓手。2021年4月22日,傅才武教授组织平台选修课《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班上的同学们来到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实地走访,探寻数字传播的发展之路,带着“真知”完成实践,用调查研究探索“未知”,在真情景中发现真问题,用真本领书写真成果。以下是同学们的调研心得。
【2019级播音班调研小组】
调研队员:阮庭萱 史子慧 王铭慧 蔡沐真 朱志晗 张艺贤 王殷洁 张玮惟 高煜棋 王佳丽 沈欣怡 肖怡星
搞好数字传播需要“真枪实弹”
4月22日,武汉大学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2019级实地调研小组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实地走访,探寻数字传播的发展之路。
“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能够让传统纸质书在出版后进行持续化的数字‘增收’”,中心负责人陆老师为调研小组介绍了他们所开发的系统RAYS(Readers At Your System),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读者数据的精准捕捉及分析,并反哺内容生产,实现与读者的精准交互。
目现代纸书如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调研小组了解到,最便捷的就是在书中插入二维码,便于读者获取数据资源。每个二维码都对应相关内容,如教辅资料中的练习题答案、英语听力资源、衍生习题等。读者扫码后,出版方根据其阅读偏好,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定向推荐,精准实现二次推送。同时,还可引导读者进行分享互动,增加黏性,获得长久用户。最后,收集整理用户消费情况、产品收益、用户评价和反馈等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使收益更大化。
在后台数据实验室,调研小组能够清晰地看到商品整体销售数据及用户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点开用户微信头像,会弹出与之对应的消费记录、消费偏好等。从单独用户到集体用户,从消费记录到二次推送,大数据实现了用户与生产方的紧密联系。
“让公众领略藏文化的魅力是数媒工作者职责所在”,中心胡老师用丰富多彩的图文素材为调研小组介绍了藏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当前,“文化数字化”是世界热门话题,仅将扫描后的图像资源、三维模型保存起来还远远不够。调研小组现场观看了图像扫描提取的精妙之处。计算机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环境识别性修复,小到一簇雕花,大到整片的着色,都能分毫无差地捕捉图像,并录入数据资源库。再综合运用设计类跨学科知识,使图像无论投射在何种材质和场景都不受影响,始终保持高清晰度的细节呈现和色彩还原。
为了让数字藏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科研工作者煞费苦心。在线下展厅,参观者只需要扫描红包上的二维码,便可以领略到立体的“扎西德勒”字样和动听的民族音乐,体验感十足。此前,中心还开发了可以个性化定制丝巾的H5产品,用户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物元素进行组合排列,带来了良好的裂变传播效果。展品陈列柜里精致的复刻文物让调研小组眼前一亮,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极高的观赏价值。
“一本书的线上资源如何实现多用户使用?”面对调研小组的疑问,陆老师详细介绍到:“每本书的二维码是独特的,每个用户ID也是独特的,不同的ID可以扫描同一个二维码以获取相关资源,既维护商品的版权,又确保每位用户都能够获得相关资源”。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纸质图书早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合”才是最大的趋势:与传播新技术、新手段相融合,与新时期广大读者诉求相吻合,与新时代新脉络相契合。而建设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离不开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藏文化数字传播的真实案例中,调研小组也深刻领悟到了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价值所在。调研之旅虽然短暂,实践活动一直在路上。
【2019级广电班调研小组】
调研队员:罗伊 黄嘉申 熊家乐 崔红霞 左诗涵 姚贞羽 丁洁 马雨晖
理论课的正确打开方式,get√!
“没有实地调研,怎么能做出好的策划?没有亲身实践,理论知识怎么走进生活?”4月22日,傅才武教授为《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课的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惊喜”,让大家走出“纸上谈兵”,找到传统理论课新的“打开方式”。
为加深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理解,提高对文化产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调研小组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分别参观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理工大学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共建的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他们近距离观摩数字出版发行基本流程,了解出版融合转型之道,学习数字时代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
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传统纸书该如何寻求出路?该实验室开创的RAYS系统给出了一个好答案。它以读者为中心、以图书为媒介,通过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轻轻松松连接读者和作者,既顺应了读者的移动碎片化阅读方式、满足了读者对深度资源服务的需求,又帮助出版单位持续为读者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构建全新的出版融合生态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用户管理体系,实现融合发展转型的目标。例如,在RAYS的支持下,从答案解析到名师课程,一本普通的教辅资料可以延伸出多种多样的功能,受众能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出版社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一举两得。纸质书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读书成为了一种新体验、新享受,这难道不是“现代纸书”该有的模样吗?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建设成为重要议题的当下,应该如何传扬优秀而古老的民族特色文化?武汉理工大学藏文化数字化项目为调研小组提供了一份参考模板。
视觉艺术是藏文化中最直观、最易于理解和传播的部分,研究人员将文物、壁画、经文、唐卡等进行矢量化或3D建模,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开放式藏文化数字文化基因库,将数目庞大的藏文化数字化资源归类存储,用于破损文物的修复,并使得通过现代的方式大批生产藏文化文创产品成为可能,真正做到传承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统一。调研队员们通过现场讲解和作品呈现,不仅看到了藏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美学价值,更明晰了藏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次感知理论照进现实,第一次近距离走进行业前沿,丁洁同学感受颇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见识到了出版融合的新思路,那些平面而枯燥的理论知识仿佛都变得立体而生动了起来”,罗伊同学也是收获满满:“印象最深刻的是藏文化的科技创新。一方面,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藏文化的奇特与瑰丽;另一方面,我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上巨大功用,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扩大,包括线上文艺在内的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走出教室,调研队员看到了“活着的”理论知识,触到了“有呼吸”的文化产业;回归课堂,将以更大的学习热情,拥抱文化产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9级新闻班调研小组】
调研队员:王伊瑄 熊思琪 张博文 雷雅麟 孙晓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悟学
“最好的课堂是实践”。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8周的理论课后,同学们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迎接他们的是授课老师傅才武教授精心准备的一堂“实践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将纸质书刊数字化是一个技术难题。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发现了这一大片空白区,专注“互联网+出版”,建立媒体云平台,用技术驱动传统媒体。这种在技术上最大化纸质出版物服务的付费模式,让同学们眼前一亮。“我们做的,是书到读者手上之后的服务”,负责人陆老师介绍到,正是这种数字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服务升级,打造和延伸了线上模式的图书服务和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出版社提供新的盈利元素,向整个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在讲解中,调研小组注意到,数据的整合与分发是“文化变现”的重要方式,它作为数据产出与享用的中间桥梁,既沟通了双向用户,又能化零为整,获取利润。
面临传统文化流失之虞,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跟西藏科研厅合作,专注于藏文化数字化领域,促进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当看到精美的藏族工艺品时,调研小组不仅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更惊叹于作品背后的科技力量。通过2D、3D技术,可以文物进行存储、检索、修复和提取孵化;通过AR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可以让藏文化走出图纸、走进生活,走出西藏、走向世界,实现普及、传播、互动。民族文化品牌化、中国文化世界化离不开技术与文化的结合。调研小组观察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被新技术重新诠释,不仅在外形上更加美观,成本也大大降低,既传承了特色,又产生了经济价值。
互联网时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也向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变革、整合重塑提出了更大挑战。在此次调研的“纸质图书线上延伸服务”、“藏文化数字化保存”等案例中,调研小组不仅看到了技术浪潮下产业迭代的社会具象,也深化了对《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授课过程中傅才武教授提到的,通过促进“文化+互联网”的业态融合实现供给侧和消费侧协同改革步调一致的理论认知。在傅才武教授精心设计的“实践阐发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中,同学们既开阔了社会实践的视野,也拓展了学科思维的深度,更增强了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的责任感。
“文化变现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张博文同学感慨道,文化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熊思琪同学这样分享自己的体会:“这次调研给我们带来了极为前沿、震撼的分享,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时下和未来传媒行业业态的认知,也能动性地将这些崭新的趋势和传媒人将来的就业情势结合起来思考,激励大家不断精进专业能力,珍惜武汉大学提供的优质资源,努力为人生打造更亮底色!”
【2019级传播班调研小组】
调研队员:白文静 韩东洋 孙彤 舒泽茜 姚心怡 周苗苗 张子航
把纸质书“立起来”,让藏文化“活起来”
“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新闻传播专业如何与文化产业进行更好地融合?”带着这样的思考,新闻与传播学院选修《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课程的近60名同学们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
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调研队员从“一本书的价值”开始,走进DCG数传集团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
“云时代”的“云阅读”,让人们将书籍装在指掌中间。读者往往会发现纸质书上出现了二维码,它的作用是为读者提供衍生服务,同时它也是传统出版社增收的新入口。工作人员向调研队员展示了如何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传统出版业,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抓取、线上读者圈的建立、读书服务的数字化,让纸质书“立起来”,拥有延续性服务能力。“平均一本书换1.1个读者、每本书产生2.78元的附加收益”……数传集团在“读书服务”和“读者服务”的结合中,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让调研队员感受到了数字技术为传统出版业赋能的“魔力”。
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则为同学们介绍了基地在藏文化数字化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数字传播和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当前藏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也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收益,这为未来的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在调研队员心中神秘而富有魅力的藏文化,增加了数字化的内核,成果十分惊艳,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后变得更“潮”、更有品质、更有认同感,这样的“出圈”主动地服务于大众生活、生动地融入大众生活。
一本书的数字化让调研队员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前沿探索与日常生活的连接,而藏文化的数字化则带着大家领略了文化产业“神秘的远方”。2019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舒泽茜感受颇深:“场景化在互联网产品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数字出版中对产品的场景化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成功探索对我们专业学习启发很大”;姚心怡则用辩证批判的思维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数字出版在产品内容、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藏文化的数字化在唐卡和年画的矢量化保存、大批次印刷和布匹材质的选用等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周苗苗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看到了业界和学界前沿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据悉,《文化产业政策与实务》是面向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由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亲自授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产业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为培养高端管理和策划人才夯实基础。该课程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与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开展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9级广告班调研小组】
调研队员:柴亦铭、戴欣蓝 、国然、胡佳瑶、倪雯婷、任彦洁、孙录丹、魏宇婷、杨梦涵、祝子媛
走出课堂,看见更广阔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技进步催生了哪些新兴业态?“数产融合”怎样落到实处?技术的日趋成熟对应用场景带来了什么影响?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近60位本科生带着疑问和思考,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开启了调研之旅。
作为全国近400家出版单位的出版融合智能服务商,数传集团利用自己拥有技术专利的核心系统RAYS,打造了一条独特的数字化发展之路。调研小组了解到,RAYS以纸书为媒介,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在纸质书刊上配备二维码,引导读者在阅读时为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扫码付费,传统纸质书经过数字化改造,华丽转身为“现代纸书”。目前RAYS的线上资源服务较为丰富,涵盖音频、视频、电子书、打卡、专家咨询等,可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的衍生需求。
“RAYS可以帮助出版单位转型升级,建立智能读者管理体系,为出版单位与读者建立沟通平台,打造出版融合新生态。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提供基于场景的精准服务,在延伸纸书内容价值的同时,为读者定制与纸书匹配的优质知识服务与多重社交渠道”,在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中,调研小组被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魔力”所震撼,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从用户数据中心洞察潜在的需求,提供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服务,有效激活了用户的消费能力。
来到藏文化数字化工程的“新世界”,调研队员现场体验了藏文化数字化中视觉艺术的采集识别、处理加工、设计与应用,视觉听觉体验、互动平台的搭建等关键技术的运用。通过新技术手段,藏文化这样的传统艺术资源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从而实现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应用和创新发展。
“我们目前已经生产了AR文创产品、AR旅游纪念品等,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全球最大开放开放式藏文化数字基因库,利用移动交互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藏文化旅游新体验”,工作人员介绍到。文化产业领域的变革总是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选取素材,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从而打造出更富民族特色和文化认同感的精品力作,一条延长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在调研队员脑中逐渐浮现。
此次调研之行,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数字化出版和文物保护的创新成果,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信息科技时代下传播如何作为有了更为深入的体悟。授课教师傅才武教授的精心策划,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得以看见更为广阔的一面,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学真知、行远路,不断精进,继续向前。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媒体链接 | 中国教育报 | 青年说
2025-01-22 08:47:15 -
简讯|单波、叶琼《世界公民交往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矛盾性》获评2023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2025-01-19 14:35:30 -
我院单波教授论文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25-01-16 14:53:52 -
我院二十余位教师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2025-01-06 11:01:40 -
媒体链接 | 广告模拟竞标:看武大学子创意的“招”与“式”
2024-12-31 0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