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庠教授谈“国际传播战略与国家形象建构”
10月21日晚7点,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在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的主题为《国际传播战略与国家形象建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龚文庠教授。
龚文庠,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领域:传播学,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翻译与传播,说服学与研究战略,国际文化交流。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儒家文化传统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英文)》、《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等。
从“美国人看中国”的角度入手,龚文庠教授举了两个美国人的例子,分别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
斯诺先生作为第一位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在国际社会享有褒贬不一的多种评价,既有人称其“伟大而受人尊敬”,也有人称他“卖国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斯诺对中国的解读对中美关系,对国际政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另一位美国人,亨利·卢斯被称为“美国之父”,但他创办的《时代周刊》成为中美两国彼此认知对方的重要入口,继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对于国家与国家间信息传播的误解,龚文庠教授提出,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要跳出自己的体制,站在对方的体制看行为背后的逻辑。他说,“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相同或者绝然相反的评价。‘国家形象’的问题也恰恰属于解读问题。”
他说,现实的建构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人们交换彼此的“解读”,经过积累而形成自己、他人和全社会的知识库,这就是“现实”。如何解决现实和客观真实的矛盾?龚文庠教授表示,只有通过多种解读的“竞争”,才可能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接近真实的解读。
站在跨国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上,他提出了战略意识(应时时刻刻知道世界的格局、局势是什么)和形象理论(形象是虚幻多元的,也是存在矛盾的。)他说,“硬实力与软实力,话语权与传播力,官权与民权是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矛盾。”而外部宣传与国家形象战略正是要协调梳理这三对矛盾。龚文庠教授给大家播放了几组有趣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视频,并借此说明,形象的构建要遵循“自信、真实、创新”这三个原则,走出死板僵化的窠臼。
文字丨珞新传媒新闻部张楚婕
图片丨尉靖苒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 -
陆伟副校长带队赴沙特利雅得举办第19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闪电分论坛
2024-12-23 09:32:11 -
刘汉俊:深圳的模样
2024-12-16 10: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