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15-05
2015-05-12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成效显著
本新闻来自:SJC•党政办公室
武汉大学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启动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来,双方紧紧围绕共建管理机构、共建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等五项主要任务,着力共建机制创新和支撑平台建设,共赢效应逐步显现。
创新共建机制。一是共建管理机构。通过专题办公会,成立了双方主要领导牵头的院务委员会作为共建管理机构,并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决策、协同机制。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共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主要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基本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三是完善共同保障。双方用制度化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费投入及配套支持措施;计划每年投入共建经费5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基本场地(报告厅)的整修工程,新购置了2000余册图书、3个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一大批摄影摄像器材、投影仪等急需实验设备,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打造支撑平台。一是打造“双一”、“双挂”人才队伍发展平台。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一”计划,学院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1年和到新闻媒体挂职锻炼1年。并与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校教师和媒体记者‘双向挂职’活动”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卓越计划”有机结合。截止目前,共有16名青年教师参与该计划,占计划总数的90%以上,学院还接收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4名高级记者(编辑)来学院挂职,并承担《形势与政策》、《新闻实战系列讲座》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交流与锻炼,双方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二是完善实践育人平台。学院与多家高水平媒体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大实习”,选派了一大批学生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湖北广电、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实习、实训,成功举办“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等活动。
释放共赢效应。一是课程建设卓有成效。组织修订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规律;新增一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个精品案例库,《制度化推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特色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每学年举办12讲,尹汉宁、陈力丹等知名专家先后主讲,师生及社会媒体反响热烈。二是“三全”育人彰显特色。针对新闻传播类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在每个班级配备班级导师,建立团体与个体结合、定期与实时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沟通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班级导师在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双重作用;紧跟时代主旋律,抓好“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资源,先后主办了华中地区“新 闻 先生新 闻 小姐”大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书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播研究课题模拟申报等系列活动。学院通过不断凝聚育人合力,突出实践环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生动局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学院被人民网授予首届“新闻人摇篮奖”。三是智库服务作用凸显。学院引导专家学者积极关注国情、社情、民情,结合国家和湖北省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研究,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国家级智库。2014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重要项目5项,发表CSSCI源刊论文71篇,出版学术精品“珞珈问道文丛”5部;开展《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湖北省新闻从业人员结构与思想状况调查》等5项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重大课题调研,为湖北省主流媒体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先后开办10余期新闻业务培训班,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和武汉市等地方政府培训业务骨干、新闻发言人1000余人次。(文章来源:《武大周报》2015年第4期。原标题:武汉大学校地共建新闻学院成效显著)
创新共建机制。一是共建管理机构。通过专题办公会,成立了双方主要领导牵头的院务委员会作为共建管理机构,并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决策、协同机制。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共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主要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基本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三是完善共同保障。双方用制度化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具体实施方案、经费投入及配套支持措施;计划每年投入共建经费5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基本场地(报告厅)的整修工程,新购置了2000余册图书、3个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一大批摄影摄像器材、投影仪等急需实验设备,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打造支撑平台。一是打造“双一”、“双挂”人才队伍发展平台。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一”计划,学院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1年和到新闻媒体挂职锻炼1年。并与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校教师和媒体记者‘双向挂职’活动”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卓越计划”有机结合。截止目前,共有16名青年教师参与该计划,占计划总数的90%以上,学院还接收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4名高级记者(编辑)来学院挂职,并承担《形势与政策》、《新闻实战系列讲座》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交流与锻炼,双方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二是完善实践育人平台。学院与多家高水平媒体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大实习”,选派了一大批学生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湖北广电、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实习、实训,成功举办“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等活动。
释放共赢效应。一是课程建设卓有成效。组织修订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规律;新增一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个精品案例库,《制度化推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特色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每学年举办12讲,尹汉宁、陈力丹等知名专家先后主讲,师生及社会媒体反响热烈。二是“三全”育人彰显特色。针对新闻传播类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在每个班级配备班级导师,建立团体与个体结合、定期与实时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沟通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班级导师在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双重作用;紧跟时代主旋律,抓好“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资源,先后主办了华中地区“新 闻 先生新 闻 小姐”大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书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播研究课题模拟申报等系列活动。学院通过不断凝聚育人合力,突出实践环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生动局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学院被人民网授予首届“新闻人摇篮奖”。三是智库服务作用凸显。学院引导专家学者积极关注国情、社情、民情,结合国家和湖北省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研究,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国家级智库。2014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重要项目5项,发表CSSCI源刊论文71篇,出版学术精品“珞珈问道文丛”5部;开展《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湖北省新闻从业人员结构与思想状况调查》等5项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重大课题调研,为湖北省主流媒体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先后开办10余期新闻业务培训班,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和武汉市等地方政府培训业务骨干、新闻发言人1000余人次。(文章来源:《武大周报》2015年第4期。原标题:武汉大学校地共建新闻学院成效显著)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 -
陆伟副校长带队赴沙特利雅得举办第19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闪电分论坛
2024-12-23 09:32:11 -
刘汉俊:深圳的模样
2024-12-16 10: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