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届博士论文题录
序号 | 馆藏号 | 姓 名 | 论 文 题 名 | 指 导 教 师 | 研 究 方 向 |
1 | DXC2011(0001) | 张光辉 | 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2 | DXC2011(0002) | 叶晓滨 | 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3 | DXC2011(0003) | 李家国 | 中国动漫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4 | DXC2011(0004) | 梅龙 | 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5 | DXC2010(0005) | 严茜 | 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大众传媒角色嬗变研究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6 | DXC2011(0006) | 赵双阁 | 政治文明视域下舆论监督法制建设研究 | 强月新 | 新闻实务 |
7 | DXC2011(0007) | 陆俊卫 | 大众传媒的公共政策参与——以新医改为例 | 秦志希 | 新闻理论 |
8 | DXC2011(0008) | 骆莉 | 马来西亚华文报身份转换中的困境突破与本土发展 | 秦志希 | 媒介文化 |
9 | DXC2011(0009) | 黄月琴 | 反石化运动的话语政治:2007-2009年国内系列反PX事件的媒介建构 | 夏倩芳 | 新闻理论 |
10 | DXC2011(0010) | 陆阳 | 中国新闻传播的软实力构成及其创新 | 王晨 单波 | 新闻实务 |
11 | DXC2011(0011) | 马薇薇 | 娱乐仪式化与娱乐媒介化——晚晴上海娱乐观念的传播学解读 | 单波 | 比较新闻学 |
12 | DXC2011(0012) | 罗新星 | 第三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研究——以湘西凤凰的旅游传播为个案 | 单波 | 跨文化传播 |
13 | DXC2011(0013) | NADEEM AKHTAR (那迪) | 中国大学国际学生的文化适应:适应理论新视野 | 单波 | 跨文化传播 |
14 | DXC2011(0014) | 岳改玲 |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 | 石义彬 | 传播理论 |
15 | DXC2011(0015) | 周娟 | “消费精英”空间生产:权力场域中的媒介拟态消费环境建构 | 石义彬 | 跨文化传播 |
16 | DXC2011(0016) | Yahya Sharahili叶海亚 |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文化间及跨文化传播研究 | 石义彬 | 跨文化传播 |
17 | DXC2011(0017) | 钟馨 | 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 张昆 | 新闻史 |
18 | DXC2011(0018) | 国秋华 | 我国传媒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 | 张昆 | 媒介管理 |
19 | DXC2011(0019) | 朱亚 | 社区健康管理与传播研究 | 张金海 | 媒介管理 |
20 | DXC2011(0020) | 刘琴 | 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 | 张金海 | 媒介经济与媒介市场研究 |
21 | DXC2011(0021) | 姜帆 |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 张金海 | 广告理论 |
22 | DXC2011(0022) | 林楠 | 中国消费文化演进的逻辑轨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 | 张金海 | 广告理论 |
23 | DXC2011(0023) | 寇紫遐 | 网络社区营销传播有效路径的选择与基本模式的构建 | 张金海 | 广告理论 |
24 | DXC2011(0024) | 庄曦 | 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 方晓红 | 传播理论 |
25 | DXC2011(0025) | 任志峰 | 角色论视域下的我国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 | 罗以澄 | 新闻实务 |
26 | DXC2011(0026) | B.K.WIJAYAGUNAWARDENA(卡莎莉亚) | 斯里兰卡教育电视节目及其所关注的青少年学习过程研究:基于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 石义彬 | 媒介理论 |
27 | DXC2011(0027) | 杨珍 | 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基于奥运传播的视角 | 刘九州 | 新闻理论 |
28 | DXC2011(0028) | 阮成功 | 中越党报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人民报》为例 | 罗以澄 强月新 | 新闻实务 |
29 | DXC2011(0029) | 张琪 | 我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研究——兼论深圳卫视发展战略定位 | 张金海 | 新闻实务 |
30 | DXC2011(0030) | 刘建新 | 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 强月新 | 新闻实务 |
31 | DXC2011(0031) | 孙丽丽 | 基于人际关系的互联网媒体商业模式构建 | 强月新 | 新闻实务 |
32 | DXC2011(0032) | 吴颢 | 复杂性视角下的互联网危机传播研究 | 石义彬 | 传播理论 |
33 | DXC2011(0033) | 王晓江 | 少数民族的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以锡伯族聚居区依拉齐牛录村为例 | 单波 | 跨文化传播 |
34 | DXC2011(0034) | 许静 | 创新视角下电视节目对外输出研究 | 王翰东 | 广播电视 |
35 | DXC2011(0035) | 文芳 | 乔姆斯基宣传模式的预设与验证 | 王翰东 | 跨文化传播语境研究 |
36 | DXC2011(0036) | 黄斐 | 全媒体媒介生态下报业的传承与创新 | 黄扬略 罗以澄 | 媒介发展 |
37 | DXC2011(0037) | 陈小娟 | 对农电视频道核心竞争力研究 | 吕尚彬 | 媒介发展 |
38 | DXC2011(0038) | 李明 |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传媒体制改革研究 | 冉华 | 媒介发展 |
39 | DXC2011(0039) | 杨雪 | 中国广告产业转型研究 | 张金海 | 广告传播 |
40 | DXC2011(0040) | 柳庆勇 | 广告创作价值论 | 张金海 | 广告传播 |
41 | DXC2011(0041) | 刘芳 |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报业体制变革研究——基于多重博弈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 张金海 | 广告传播 |
42 | DXC2011(0042) | 代婷婷 | 中国广告产业竞争力研究 | 张金海 | 广告传播 |
43 | DXC2011(0043) | 于淼 | 群体形象的媒体构建——以“80后”群体为对象的研究 | 秦志希 | 新闻理论 |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武汉大学“数智传播”前沿课程开讲
2025-04-27 16:30:23 -
《新闻与传播评论》跻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前列
2025-04-27 16:26:56 -
我院荣获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组织奖 选送作品获评优秀征文
2025-04-25 17:04:21 -
本科生党总支"红色纽带串珠链 文化科技共赋能"主题党日活动顺利举行
2025-04-24 09:41:05 -
学院和英国拉夫堡大学学术交流座谈会举行
2025-04-24 08: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