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系列教育,从瞧桥开始
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把珞珈山的记忆留住,把江城的记忆留住,我们还能干点什么吗?我们瞧桥去。
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站在上面,向上游和下游看,肉眼可见就有六七座桥。
桥梁,是武汉的标志性特征。
5月12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党员代表共同前往武汉桥梁博物馆,开展“桥见历史·砥砺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带领教师党员15人,党建辅导员金旻带领学生党员40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讲解和主题观影,在"中国桥"的壮阔史诗中感悟新时代奋斗精神,感悟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凝聚师生党支部共建共学的奋进力量,为毕业生党员上好离校前的"最后一课"。
作为"江城"武汉的标志性元素,桥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党员依次参观了“古代桥梁”“近代桥梁”“现代桥梁”等展区。从赵州桥的千年智慧到武汉长江大桥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从茅以升的爱国情怀到新时代超级工程的科技突破,师生们共同回顾了中国桥梁从“跟跑”到“领跑”的辉煌历程。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故事,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讲解员特别提到:“桥梁建设离不开一代代党员工程师的先锋作用,他们用实干诠释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党员担当。”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党员,王靖彤认为,“一座座桥梁模型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它们跨越天堑、连通未来,如同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缩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以‘桥梁精神’自勉:既要夯实专业根基,当好信息传播的“纽带”,也要坚守党员初心,在社会建设中担当‘铺路石’。”此行既是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也为毕业生党员的毕业征程注入了奋进力量!
在讲解环节结束后,师生党员来到博物馆的5D影厅,共同观看了震撼人心又活泼可爱的桥梁主题影片《乔乔带你看桥梁》。影片通过5D立体成像、动态座椅、环境特效等先进技术,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著名桥梁的建造历程与恢弘气势。
"当座椅随着画面晃动时,我仿佛亲身参与了这些伟大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党员韩一铭动情地说:“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硬核力量’与精神传承。从跨江越海的技术突破,到‘建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桥梁史亦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作为新闻学子,我看到桥梁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无论是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创新智慧,还是党员先锋带头攻坚的红色基因,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未来,我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牢记党员使命,用镜头和文字传递中国基建的温度与力量,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故事背后的信仰与匠心。”
本次活动以“师生共学、支部共建”的形式,将专业教育与党性锤炼深度融合。以信仰为"桥",坚定理想信念;以专业为"桥",练就过硬本领;以情怀为"桥",服务社会发展。师生党员共同走进桥梁博物馆,既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党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
希望全体毕业生党员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桥”为鉴,既能成为联通各方的“桥”,又能永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建桥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在新时代征程中架起属于武大新传人的“连心桥”。
(本文转自新传你和我:毕业生系列教育,从瞧桥开始)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毕业生系列教育,从瞧桥开始
2025-05-15 09:24:14 -
杨芊早同学专访——深耕自我,逐梦剑桥
2025-05-14 17:10:23 -
初夏重逢 欢聚融融——学院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及老协赴梁子湖开展活动
2025-05-13 11:28:55 -
武汉大学“数智传播”前沿课程开讲
2025-04-27 16:30:23 -
《新闻与传播评论》跻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前列
2025-04-27 16: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