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党员教师的育人智慧与实践
为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11月15日中午,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办公室召集了5位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青年党员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学生本科阶段发挥学业“导学”、成长“导心”、人生“导航”的作用。
5位老师均为学院的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均担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班级导师。此次座谈分享会旨在通过他们的经验与智慧,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及人生规划等多方面的指导,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新闻学系的周呈思老师,目前担任2024级大类1班的班级导师。他在分享时反复提及“实践”的重要性。周老师在设计课程提纲时,一直秉持实践比例不低于整体课程比例的三分之一。围绕媒体业界真实情境、紧密贴合现实新闻事件,举行模拟媒体采前会/编前会、模拟突发事件通讯社策划会、模拟融合新闻采编实践及其他仿真课程实践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验新闻发布的真实情境,周呈思老师面向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设计了对应的发布方案,召开课堂上的“新闻发布会”。从“俄乌冲突”这类国际事件,到“医院贩卖出生证”类舆情事件,再到“甘肃12·18积石山地震”类自然灾害事件,周老师希望他们都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更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回应热点。为了让整场发布会更加专业,周老师会对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同学分别进行会前集训。其余课程同学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及提问问题,如媒体负责人、各协作单位代表、政府官员、国外的媒体记者等等...曾有一位毕业年级同学兴奋地告诉周老师,他参加《南方周末》的校招考试时考到了原题,面试官要求大家针对“俄乌冲突”主题召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曾经课堂上的学习实践和反复演练,保证了这位同学在实际情境中的从容应对。
广告学系的慕文龙老师,目前担任2024级大类2班的班级导师。慕老师主张用科研来带动教学,在课程设计中,他会用3周的时间,让同学们总结前沿研究,并就如何通过课程上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指导讨论。慕老师说,科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都会被打回原形,但只要愿意学、有热情、能坚持,一定会有所成果。今年慕老师指导的多位同学成功发表ssci一区文章,他们都是慕老师相关课程的学生,在完成“研究计划书”时有了科研启蒙,在慕老师的指导下最终成功产生学术成果。
2022级新闻班的罗晨导师注重与同学们的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他定期发布课后反馈问卷,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他回忆道,在一次讲解文本挖掘与代码的课程中,许多同学在课后反馈中表示“比较困难”或“困难”,因此他当天晚上就录制了讲解视频,针对课程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解答,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此同时,罗晨老师还非常注重将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们分享。今年大四的张皓翔同学成功保研至人大,并在笔试和面试中涉及到了“健康传播”这一知识点,而这一内容正是罗晨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过的。罗晨老师回忆,当他发现这个知识点对学生们的帮助很大时,便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罗晨老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的做法,深受学生们的高度认可与喜爱。
2022级传播班的董庆兴导师非常注重与同学们的沟通与互动。在他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许多同学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董老师常说,“高标准”是他对每个同学的要求,他希望同学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2020级网传班的张馨月同学在前往清华大学参加复试前,特地向董老师请教。董老师建议她重点关注“计算扎根理论”,认为这个理论结合了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不仅时效性强,而且难度较高,非常值得学习,这一最新理论出现在清华大学的推免考试中。董老师认为,高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执行力和思考力。无论是作业中的认真态度,还是勇于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训练,甚至敢于挑战权威,这些都体现了董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许多学生提到,至今怀念董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这背后蕴含着董老师对每个学生未来的期望。
2023级大类1班的曹皓导师,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多元性。在她看来,学术和科研只是人生道路选择的一种,读研也是这样,每一种道路的选择都没有失败与否。许多学生跟她交谈时会表达自己的焦虑,曹皓老师会建议他们提早认知不同选择,感受多元的选择,同时对于选择的道路拥有执行力,“只要具备了执行力,做什么都不会差”。
匠心筑梦,育人为本。在构建“党政引领、专业教师施教、辅导员辅导、青年党员教师接力”的全员育人体系中,青年党员教师作为关键力量,扮演着“导学”“导心”“导航”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通过与其他教育者的紧密协作,青年党员教师共同打造了一个全员参与、全程关怀、全方位协同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未来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肖怡星)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 -
陆伟副校长带队赴沙特利雅得举办第19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闪电分论坛
2024-12-23 09:32:11 -
刘汉俊:深圳的模样
2024-12-16 10:59:40 -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新闻传播领域教育改革”--新疆大学新闻学系党支部与我校新闻学系党支部举行联学共建活动
2024-12-16 10: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