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022007-11
2007-11-02

尽享学术饕餮盛宴——2007年公共危机和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本新闻来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这是我第7次来武大,在我的心目中,中国就是武汉,武汉就是武大,我在这里有很多一起努力的朋友……亲爱的义彬,如果我不在世上了,希望你能将我们的研究继续下去,将取得的成果传承给我们的后辈……” 法方主席于格·欧梯也(Hugues Hotier)以这样真挚亲切的话语开启了1112日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南厅召开的公共危机和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之前,我校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会议中方主席罗以澄院长分别热烈欢迎了海内外学者的到来,并预祝会议取得预期的效果,圆满成功。

这是我院与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第四次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主题为“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法国波尔多三大、美国塔普尔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知名传播学者,会议共收录了36篇优秀论文,内容包括:1、危机传播研究的一般理论与方法2、全球公共危机与媒介的文化形象互构3、突发性危机事件与公共利益的认同4、公共健康危机与跨文化传播5、地区性危机事件报道比较研究6、公共危机的广告传播7、化解危机:跨文化传播的危机管理功能8、企业危机传播(针对跨国企业的传播危机)。

在第一场主题报告中,法国波尔多三大的瓦勒莉教授主讲了“传播和可持续发展:认证是一种传播工具吗?”,她通过科学而翔实的分析告诉我们:认证逐渐被工具化,认证在制造认同与共识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韬文和李少南教授选择了相同的案例——SARS危机,采用“中国对跨国风险的传播反应模式”、“社会风险扩大模式等阐释了公共危机事件中全球和本土传播的同(异)态化以及跨文化传播在危机扩散和国际化中担当的角色。美国塔普尔大学传播学者约翰·伦特用大量丰富而珍贵的漫画呈述了用一种全球化视野看待漫画和风险管理问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并获得阵阵掌声。

学者们不仅给我们带来理论深厚、论点充实、视角新颖的主题报告,同时也带来了睿智深刻、极具启发性的精彩点评,让学子们享受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在运用千岛湖事件、乌鲁木齐爆炸等公共危机事件阐释了中国信息公开制度危机传播实施的政策前提之后,作为第三场报告的点评嘉宾,他说:“郑保卫教授和邹晶的论文论及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策略问题,比较宏观和全面,但作者认为在危机发生时传媒与政府的传播口径往往一致,我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特别是在一些民主国家,传媒与政府不是帮助被帮助的关系,我们不能以中国的思维看待和解读外国公共危机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发表了由法国波尔多三大的于格·欧梯也教授,法国家来大学克里斯汀· 梅勒里夫教授,我院王翰东教授和纪莉夫教授的联合论文——“污染问题报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真正进行了公共危机的跨文化合作研究,为我们树立了将跨文化研究实践方法落到实处的榜样。

“公共危机的发生会产生焦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如何通过建构跨文化传播来化解公共危机、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介入了人类的危机管理,就成了全球性的问题。面对现实问题进行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新闻传播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大会闭幕式上,大会策划人单波教授重申了会议的主题与意义,赞扬了取得的创新成果,并对会议的支持单位和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大会圆满拉上帷幕。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