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04-12
2004-12-27
两岸四地网络通
本新闻来自:《新闻与传播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闵大洪
前年和去年,连续两年,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六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论会。 1999 年 9 月在昆明举行的第五届研讨会上,首次将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因应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纳入议题,然而,当时仅是三个议题之一。事隔一年,两岸四地网络媒体的发展,已让研讨会的发起者组织者感到有必要将它作为研讨会主题。因此,“网络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冲击”便成为 2000 年 11 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六届研讨的主题。研讨会开幕之际,主席台上装饰的一个大大的“ e ”字母,成了诠释这一主题的醒目标志。
大陆参会者在与港、澳、台传播学者的交流中,探讨最多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使中华文化得以维护并发扬光大;在与港、澳、台网络媒体主管的交流中,探讨的最多的是如何解决网络媒体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我深深地感到两岸四地同行思考的问题完全一样,更感到互联网已成为两岸四地间沟通交流的一个强有力的管道和平台。
不信春天唤不回
从第六届研讨会结束到今天,时间又过了大半年,全球互联网业仍未走出不景气。在这种“大气候”下,两岸四地不少 .com 公司也难逃厄运,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网络媒体业灾难性的代表事件,莫过于今年 2 月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关站,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网络媒体有无明天”的分析和争论。
在网络业一片泡沫的时候,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在网络业相对低迷的时候,更要正确认识互联网。互联网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化,它在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今年 7 、 8 月不少机构发表了有关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使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国际著名互联网调查公司 NetValue 在 7 月 31 日公布的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以亚洲地区的增幅最大,而香港又是增长率最高的地方,增幅达 27.9% 。台湾资策会 FIND 在 8 月 2 日发布的报告称,截止 6 月底,台湾网络用户已达 721 万人,普及率为 32% 。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宽频网络用户激增,仅第二季度宽频上网的人类就超过 60 万,其中 ADSL 用户的增长幅度十分惊人,增长率高达 100% ,估计年底全岛用户可达 100 万户应无任何问题。澳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也有长足增长,截止到今年 6 月底,已突破 3 万人,占人口总数 438,800 人近 7% 。(此数据为澳门信息科技协会梁豪兴先生专站提供,特此致谢)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 7 月 17 日公布了上半年大陆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大陆网民已达 2650 万人。不少大城市已开始提供宽频网络接入服务,且形成了竞争局面。目前大陆有线电视网有户超过 1 之亿户;电话用户平均每天新增 28 万户,第二季度用户总数已突破 2.7 亿户大陆手机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信息产业部 7 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手机用户数已达 1.206 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 1.201 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多的国家,而手机短信息的发送量今年内将达到 100 亿条,按每至少 0.1 元人民币请示计算,其市场空间就是 10 亿人民币。
在今年 3 月召开的九届四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将国家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发展战略上要“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所谓“三网融合”,是指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向社会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图象等综合多媒体信息业务,彼此间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公平竞争,以便充分发挥现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作用,改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信息通信服务。目前大陆 2650 万网民绝对数量固然可观,但占人口总数不过 2% ,今后发展空间甚为巨大,更何况这一市场很快就会向外资,包括港资和台资敞开大门。
两岸四地的网络业者为了走出困境,今年以来积极地调整发展策略,如信息收费、服务收费、推出新的网络广告形态、进军手机信息领域等等。很多事的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两岸四地的互联网业能够以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采取一系列积极对策并不断有所创新,互联网业的春天还会远吗?。
两岸四地网络通
国外海外往往有一种印象,认为在中国大陆上网浏览、发表言论或下载资料是受到严格监管。如今年 7 月在香港举行的“华人社会的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有对大陆互联网发展状况了解不足的海外学者称,政府规定接驳用户要到当地公安局备案。 1995 年大陆电信部门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驳服务,当时是有这样的规定,但实际上几乎从没有实行过。为什么?就因为大陆互联网的发展太快 , 更由于政府认识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发展,促进发展 , 而不是限制发展。因此,在互联网发展的做法上是与国际惯例一致的,最主要的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如在接驳上网方面,有多种方式及众多服务商供民众选择,根本无需任何登记,在上网浏览、发表言论、下载资料等方面,自由度也相当宽泛。
2000 年 6 月 23 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在到北京两天多的紧张访问行程中的最后几个小时,抽空去了一趟国贸饭店里的实华开网吧,以了解大陆网络的自由程度。在场人员在介绍情况时,随手送给奥卿一张类似电话卡般的上网卡,告诉她只要划开卡背面的密码,在任何一部电脑上设置一下,就可以通过任何一部电话接驳上网。奥卿对这张上网卡非常感兴趣,竟长时间地握在手中。奥卿随后上网浏览了《今日美国》、美国广播公司和美联社网站,还浏览了《人民日报》网站的“强国论坛”,看到网友对台湾应采取强硬抑或软化政策的不同意见争论的贴子时,她当即表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重要的地方”。
之所以举出这一例子,无非说明大陆互联网的发展始终是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而这正是两岸四地网络通的最重要基础。大陆与台湾即将同时加入 WTO ,大陆已经明确承诺开放互联网领域,今后只可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将门打开得更大,而不会关门甚至关窗,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事实上,两岸四地的网络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便已相互连通,只不过“通”的规模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通”形态有哪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网管机构合作解决共同问题。两岸四地的网管机构 CNNIC 、 TWNIC 、 HKNIC 、 MONIC 以真诚合作的态度共同着手解决一系列迫切的问题,如 2000 年就圆满地解决了中文域名注册问题。
(二)网络公司进入对方市场。大陆无疑是最具潜力的互联网市场,尽管大陆尚未成为 WTO 成员,互联网领域也尚未正式开放,但近年来,台湾、香港的互联网公司或其他资本以不同形式已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从 PC home 集团、奇摩到蕃薯藤、梦想家等,从 TOM.COM 到香港有线宽频等(有线宽频将以 8500 万美元收购大陆三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是今年 6 月网络界最大的新闻之一,此事最终未果),均以积极进取的态势开拓大陆市场。而新浪网除在大陆是著名的门户网站外,也同时设有台湾站和香港站。今后,随着大陆传媒集团及网络媒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向港澳台市场乃至海外市场进军也势在必然。
(三)网站为对方提供传播平台。如台湾《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 ePost )于去年 8 月 21 日,为上海《新民晚报》提供发行简、繁体电子报的便利,便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当天《明日报》新闻标题为“两岸新闻新纪元 中国大陆报纸首次登陆台湾”,称此举“为两岸新闻交流创造了一个新的互利模式”。这种合作方式的空间很大,今后举凡能够促进两岸四地相互了解的活动,都可联手进行。如今年 6 月 13 日,台湾一名男青年捐献骨髓给一位江苏姑娘。为了见证生命的可贵和人间的大爱,两岸三地的五家电视台即台湾东森电视台、大爱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江苏卫视和苏州卫视和苏州有线电视台进行了从台湾花莲到苏洲长达 20 小时的分段现场直播。台湾东林新闻报( ETtoday )网站亦分两段进行了网上直播,遗憾的是大陆方面当时未有知名网站配合,否则可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四)业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近年来,两岸四地互联网业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港、台很多经验,尤其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为大陆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如去年 11 月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上,香港《明报》网站运营总监刘进图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他总结了传统新闻媒体网上发展的三点经验:审慎扩充,新旧结合;广结盟友,互补长短;善用品牌,巩固品牌。这些经验对大陆新闻媒体网站的发展来说也至为宝贵。
(五)网友加强相互了解和理解。两岸四地网络通,说到底,是互联网成为网友获取对方资讯并能够与对方进行互动的管道,成为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交流平台。大陆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从网上看到蔡志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为男女主人公的恋情掬一捧热泪:大陆网友对“阿贵”同样喜爱得不得了,更为“阿贵”进军日本市场而叫好。今年 7 月,上海和香港的网友就两个城市“孰优孰劣”进行了交锋,开始言词难免过激,但最后很多网友都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名为“香港人”的网友说,香港和上海是带领我国经济踏上新台阶的一对飞机引擎,大家言和,大家共勉,好吗?”而大陆的网友回应:说得有道理,上海应该反思还有什么不足,如何去超越:上海应自我清醒,不断努力。试想若两岸四地的互联网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畅通”的地步,何以呈现以上景观。
中文网络魅力大
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人们对它有不同理解和解释,但一个基本认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保持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互联网扮演着全球化“推手”的角色,其自身的发展也应体现出文化多样性,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多样生,因为它是本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记录中华文化的主要符号系统,它不仅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使用的文字,并且在其发展中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在当代,由于海外新移民数量及商旅数量的陡增,更将汉字的使用带入更广的地域,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给予汉字特别待遇。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文网络在北美开始兴起。到 90 年代中,两岸四地网络蓬勃发展,成为中文网络的中坚和主力,时至今日,不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抑或是影响力上,都是中文网络的代表。
中文网络不仅连通两岸四地,而且连通全球华人。我曾在第六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上指出中文网络在文化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提升中文在全世界的价值;二、广泛传播悠久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三、保持全体中国人和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四、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切实保证。此外,中文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日后中国人在国际上更积极地介入因特网有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事务,并具有发言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文化方面的考量外,中文网络在未来全球经济领域中也将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全世界成千上万种语言中,可以在市场上形成经济活动规模的不到二十种,在互联网上的更少。被称为“趋势大师”的台湾 PC home 集团董事长詹宏志指出:中文是除了英文以外,第二个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形成经济活动的文字,“当华文网路经济随着使用人口增加而扩大,自然会吸引世界各地业者来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当华文网络使用人口大到一个数量级之后,华文的概念将从中国人和全球华人的华文,变成世界的华文,成为一种像英文一样的公共语言,不再是中国人和华人所独有。”
两岸四地的互联网任重而道远。
【注】 Internet 在大陆被译作“互联网”、“因特网”,在港澳台和海外则被译作“国际网路”。
说明:本文应香港《紫荆》月刊之约而写。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周荔华老师谈中国日报国际传播实践:如何通过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24-11-14 21:27:16 -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廉政教育主题观影活动
2024-11-11 09:49:00 -
快讯 | 陈铭老师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
2024-11-08 17:51:15 -
2024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 反思与超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田野方法
2024-11-08 16:34:26 -
会写更会拍!武大新传人捷报频传
2024-11-06 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