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举办智能媒体与智能营销传播发展前沿论坛暨第六届智能营销传播学术工作坊
10月26日,2024年智能媒体与智能营销传播发展前沿论坛暨第六届智能营销传播学术工作坊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智能营销传播研究学术团队主办,《新闻与传播评论》《传播创新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学术支持刊物。本次会议聚焦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媒体和营销传播领域带来的变革、挑战和机遇,议程包括论坛主题报告和学术工作坊专题讨论两部分。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分享了智能媒体与智能营销传播前沿研究成果。
论坛合影
在论坛开幕式上,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项目处陈琦副处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分别致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敏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在主题报告环节,高校专家分享了对智能传播与智能媒体发展的深入思考。整场主题报告围绕智能传播与智能媒体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展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主题报告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主持,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张慧子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庆园副教授与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表示,智能时代人类主体在走向复合化,这既体现为人机一体的赛博格化主体,也体现为智能技术连接的复合人类主体,人与机器的界限也在部分模糊。人类在发展技术的时候需要保持理性,在人机协同过程中,人需要关注人类主体性内向的提升,通过意向性、创造力和专业性等来进一步守护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人是目的”的目标。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常江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令数字媒体生态发生感官转向,通过将人类经验结构剥离其原始参照系的方式制造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后人类媒介文化的离身性和自我指涉性特征也为人本主义的媒介行动和艺术生产预留了空间,呼唤旨在反拨机器逻辑、激活人类在各个思想范畴创造力的“新文艺复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从实践论的角度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媒体创新运营,结合国内外前沿实践案例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机制革新、流程再造、生产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深入分析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媒体效率策略、产品扩展策略、差异化策略等运营策略的创新,并反思人工智能在提升媒体运营效率的同时所带来的文化滞后等挑战。
在学术工作坊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智能时代的广告传播与伦理规制、智能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元宇宙营销、智能时代的品牌传播与计算传播以及智能媒体与直播营销等问题设置了四场专题讨论,交流探讨精彩纷呈,主题侧重各有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术工作坊第一场专题论坛以智能时代的广告传播与伦理规制为主题。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教授主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西平教授、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田宇副教授点评。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康瑾教授对国内外360个获奖广告的报奖材料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获奖广告倾向于使用多元效果描述广告活动表现;在品牌创建历史悠久、市场地位落后及服务类广告中,认知、态度和绩效类效果陈述更集中。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莫梅锋教授提出用感官模拟技术和通感技巧更整体、更强而有力地艺术化地呈现中华文明标识;在“四全”的媒体使用中植入中华文明标识。针对中华文明标识的智能传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创新策略。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蔡立媛教授认为隐私本因受到保护但因其市场价值而被交换或出售,即是隐私悖论。她从机会成本的视角讨论了隐私悖论的表象并分析了隐私悖论的成因,即本我欲望的宣泄、网络暴力、时空便利与茧房再造。
第二场专题讨论以智能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元宇宙营销为主题。讨论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洪杰文教授主持,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熊蕾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郭晓丽副教授点评。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张慧子教授从三个层面分析游戏化公益的意义,进而构建游戏化公益传播机制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智能时代受众参与公益活动的创新路径需要平台支撑、价值共创和媒介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维系。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陈永东教授在观察、思辨及实验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人工智能在元宇宙营销降本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降低元宇宙营销活动成本,提升智能营销效率。
南通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金曙指出,人工智能视阀下AI人工智能主持人已经来临,但真人主持人仍有其不可替代性,表现在推动新媒体发展、引领社会责任、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并表示主持人应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以应对挑战。
第三场专题讨论以智能时代的品牌传播与计算传播为主题。讨论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波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康瑾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陈永东教授、南通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金曙点评。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庆园副教授探讨了广告实践中存在品牌内容层次离散与关联模糊的问题,以AIGC赋能品牌内容全体系构建为主题构建体系,形成“AIGC-品牌内容体系-用户参与”的三元主体上升式效能机制。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熊蕾副教授基于消费者价值感知理论框架分析了时尚品牌中非遗元素的融入对消费者价值感知的影响,发现非遗设计融入、非遗工艺融入和文化内涵融入对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帆副教授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了计算文本分析的三个主要应用方向,他认为多模态数据分析将在传播学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动传播学量化研究向可验证性方向的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郭晓丽副教授聚焦低知名度的中小城市建构城市品牌形象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中小型网红城市形象建构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应该建立不同的城市品牌形象建构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路径。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方姝老师探讨了网络隐私权与精准广告投放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用户数据的采集、处理方法如何触及现有隐私权保护的边界,并提出互联网广告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用户隐私。
第四场专题讨论以智能媒体与直播营销为主题。讨论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赵怀瀛副编审主持,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莫梅锋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蔡立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帆副教授点评。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西平教授聚焦于电商直播中观众情绪价值感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主播话术、成交提示、正向评论、主播回复、场景搭建和价格秒杀等因素对观众的情绪价值感知有正向影响。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田宇副教授基于SOR模型深入研究了主播多维度特征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主播的吸引力、专业性、娱乐性和互动性四个因素都能有效提升消费者感知,进而促进其产生购买意愿。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张玲玲老师通过结构化深度访谈,探究创作者在“技术-文化”实践中面临的矛盾。研究发现,AIGC 创作者为粉丝社群建立了一个怀旧叙事的异托邦,同时也面临叙事僵死与身份合法性危机。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谭璇老师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媒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障碍、隐私泄露和网络诈骗等,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付丹老师认为,赛博空间是自我认知的媒介和工具。她以《黑镜:白色圣诞节》为例,探究了作为叙事核心、自我认知的媒介的赛博空间,展示了赛博空间作为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可能性。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廖秉宜教授以用户利用基于位置的广告(LBA)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体验,探索了推式和拉式投放策略下消费者感知对LBA态度的影响与差异。研究发现,感知新颖性、感知价值、感知位置一致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接受意愿。
第五场专题讨论为研究生专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王昕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材建设中心、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中心马宁副教授分别主持,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阿依努尔木拉提老师、浙江传媒学院张玲玲老师、河北传媒学院方姝老师、广州新华学院谭璇老师对论文进行了点评。
在闭幕式上,廖秉宜教授做学术总结,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张译文 张一凡
摄影:王思雨 王玺涵
陈 曦 涂 玥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媒体链接 | 中国教育报 | 青年说
2025-01-22 08:47:15 -
简讯|单波、叶琼《世界公民交往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矛盾性》获评2023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2025-01-19 14:35:30 -
我院单波教授论文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2025-01-16 14:53:52 -
我院二十余位教师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2025-01-06 11:01:40 -
媒体链接 | 广告模拟竞标:看武大学子创意的“招”与“式”
2024-12-31 0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