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GC为名作再设计封面,新传这门课考试方式有点“炫”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的字体主要有哪几种?你用的这个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序是否能够准确判断你的需求?”“Art Deco主要风格是简洁,AIGC能够准确选择这个风格吗?”“崔健《一无所有》是写给乞丐的歌吗?这一群‘丐帮’形象的人,和崔健有什么关系?”
这看似像设计团队内部交流一般的邮件回复,却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授课老师与同学们针对期末考试内容的探讨。这门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期末考试方式有点特别:用AIGC为鲁迅、郭沫若等大师的名作再设计书籍封面。
创意灵感源自于一次与同事的闲聊
“我一开始并没有这个创意。”该课的授课老师韩晗表示,“我的课程考察方式一直是‘送文化进社区’,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想一直这么延续下去,能够让我产生创意的,是与洪杰文老师的一次闲聊。”
据韩晗回忆,今年3月份,在他刚刚上完课之后,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洪杰文老师走到了他的面前,肯定了他的板书和课件,并陪他走出教室。“走到万林博物馆门前时,洪老师突然问我,期末考试怎么考?我说还没有考虑好,洪老师说,最近一年AIGC技术势头太猛,有学生常常偷用这种方式答题,老师往往看不出来。于是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把这个技术与学生的考试联系到一起?用洪老师的话说,‘我们不要禁止学生用AIGC,但也不能让他们完全依赖AIGC。’”
作为科学史研究者的韩晗,对于AIGC当然不陌生,甚至是国内最早接触AIGC的学者之一。韩晗表示,早在2023年2月,他们团队就完成了ChatGPT介入工业遗产研究的实验报告。在他看来,“新技术来临时,防是防不住的,科学家们既然发明了AIGC,我们就不应该禁绝它,而是应当不断去完善、优化它。”因此,当时韩晗就向洪杰文表示,期末考试也许可以鼓励学生使用AIGC,看看大家到底能把这个工具“玩”到什么程度?
在韩晗看来,新闻专业的学生,是站在技术、观念前沿的年轻人。“在所有专业里,只有新闻有‘新’字,我们应当鼓励同学们求新求变,去寻找‘新’的机遇与可能”。
于是,一个大胆的创意在韩晗心中产生:鼓励大家用AIGC工具,为现当代文学大师名作再设计封面。
因学科专业“量身定制”考试形式
按照韩晗的课程考查要求,同学们可以任选一种AIGC的画图工具,输入指令要求,为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钱锺书的《围城》、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与崔健的《一无所有》等六部现当代文学大师名作再设计封面,并配上相应的广告语,并注明用了哪种工具。
“这些作品横跨近百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印刷、摄影技术的带动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实是‘图与文’的互动历史,书籍封面作为近代以来的文化新产物,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文学文本,如书籍封面这一图像文本理应得到应有重视。”
韩晗认为,开设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就理应自有其“调性”,这与开设在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应当与同学们自身应有的学科素养、学术视野相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今后多投身于广告、创意设计或文化产业等领域,随着AIGC工具的普及,今后大家会像使用Word、Photoshop一样广泛地使用AIGC,作为老师,应当带领同学们提前适应AIGC的新应用,并找出其局限性。
让大家知AIGC之不足
“现在大家好像有点‘谈AIGC色变’,我自己还是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最近许多同行都纷纷表示,要提防‘AIGC式投稿’,周围一些同事也担忧学生用AIGC画图写论文。我反而没有这种恐惧或担忧,我就是希望同学们知道,AIGC并非是万能的。”
韩晗希望同学们通过主动测试,及时发现AIGC的局限性,并认识到文学的人文价值。在完成这项考查的过程中,就有好几位同学向他表示,他们用的AIGC工具“脑子太笨”,一个学生对韩晗无奈地吐槽:“让AIGC给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设计一个封面,结果出来的图像是千军万马围住一座古城,这和《围城》哪里有一丁点关系?再让AIGC给郭沫若的《女神》设计封面,立刻蹦出来一个妖娆的‘直播网红’,这哪里是郭老笔下的女神?”
在韩晗看来,他设计这场考试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中国文学作为具有写意传统的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抒情,而AIGC本身是“望文生义”的语言-图像识别系统,而中国文学当中许多作品的标题,隐藏着作者的另一重要表达的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并无直接关联。“这是两个符号系统,比如说崔健的《一无所有》,这本来反映是社会转型期青年人的焦虑、亢奋与不安,是一个事关文化转型期的精神困境问题,和一个人‘穷得叮当响’毫无关联,但如果让AIGC给崔健的《一无所有》设计封面,很可能显示的是一群乞丐的形象。”
“我希望通过这场考试,一是让大家熟悉ChatGPT4.0、Dall-e3与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使大家知道AIGC技术确实具有领先性,在赋能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减轻了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它仍然有鲜明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它作为一种技术,面对文学时并没有应有的抒情与审美的能力,更无法读解文学修辞背后所蕴含的诗意,而这恰证明了,文学何以是‘人学’。”
文/纪曼
下图为同学们设计的名著封面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周荔华老师谈中国日报国际传播实践:如何通过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24-11-14 21:27:16 -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廉政教育主题观影活动
2024-11-11 09:49:00 -
快讯 | 陈铭老师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
2024-11-08 17:51:15 -
2024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 反思与超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田野方法
2024-11-08 16:34:26 -
会写更会拍!武大新传人捷报频传
2024-11-06 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