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新闻阅评工作的理论成果出版
2023年11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参与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工作的理论成果——《新闻阅评:地方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正式出版。该书由院长强月新教授和新闻系主任王敏副教授编著,新闻学专业多位学生阅评员参与编撰和修订,并得到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的大力支持。
《新闻阅评:地方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分为八篇。前七篇以新闻报道的主题、题材为界,从2020年至2022年的新闻阅评报告中萃取146个报道案例,着力评析地方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方式、方法,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理论阐释。最后一篇本着“澄清谬误、提质增效”的原则,依照《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列举的差错类型,指出并修正新闻阅评中发现的差错,直面问题,对症下药。书中的业务原则可资借鉴,理论阐释启迪思考,为新时代新闻阅评工作的学理化作了有益探索。
湖北省委宣传部为新闻阅评团队开具的工作证明
2020年11月至今,学院新闻阅评团队坚持以饱满热情和制度化方式,阅评湖北省主流媒体报道,共提交250余份、超50万字的阅评报告,阅评意见多次被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批示。新闻专业学生参与新闻阅评工作,是新闻院系实践育人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现实途径。
部分学生阅评心得摘编
2022级研究生刘玳菱:
阅评,先阅再评。从《湖北日报》的版面设计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传统媒体适应时代发展的痕迹。评阅的重点就是怀着尖锐的视角、更专业、更较真的心态去审阅每一篇新闻稿件,这也常常让我有种“吹毛求疵”的错觉。怀着绝对准确,务求完美的心态,从新的视角来看新闻报刊,能让我发现到许多日常阅读会忽略到的问题。
2020级本科生曾译萱: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新闻报道的理论知识,但通过参加阅评,我们直接参与到对真实新闻报道的评析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客观审慎地分析一篇篇新闻报道的长处与短板,进而对“什么才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如何制作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进行阅评时,我时常思考,我们提出的一些阅评意见是否过于“学院派”和理想化,而在实际的媒体工作流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达到。但我又想到,我们正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搭起一座桥梁,而阅评正是这座桥梁——它将“应然”和“实然”连接在一起,为现实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促使“实然”不断走向“应然”。
2022级研究生徐浩淼:
参与新闻阅评是与新闻业务“保持联系”的有益尝试,在每周阅评稿件完成之后与老师复盘经验得失之时,总能有些新收获。在阅评后,王敏老师会针对同一表达提出三种不同写法让我们比较哪种写法最好。王敏老师也提过,在讲新闻摄影的基础理论时,很少提到“图文联动”这个词,更多的是“图文结合”或“图文有机结合”。中国新闻摄影界最初的理念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图文并重”,也可以用,但更多是指“图”与“文”地位上的平等。这些都是阅评中的美好回忆。
2020级本科生杨琪媛:
2022年4月,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组长曾祥惠老师在新闻学院讲座中提出了新闻评阅工作的五大原则——导向、监督、平衡、谨慎、公正,帮助我在阅评实践中把握评价力度、平衡价值判断。做好阅评工作,需要从专业视角对文章大胆质疑、辩证分析,有时候我们更需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整个阅评团队的带领下,我也对新闻阅评“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的疑问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周荔华老师谈中国日报国际传播实践:如何通过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24-11-14 21:27:16 -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廉政教育主题观影活动
2024-11-11 09:49:00 -
快讯 | 陈铭老师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
2024-11-08 17:51:15 -
2024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 反思与超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田野方法
2024-11-08 16:34:26 -
会写更会拍!武大新传人捷报频传
2024-11-06 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