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42018-11
2018-11-1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唐远清教授解读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论述

本新闻来自:SJC

11月8日14:30,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从“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如何治理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如何推进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三个问题出发,全面梳理并深入解读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论述。

引言:网络空间治理的背景

自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神州大地的发展呈井喷之势。2012年前后,中国就成为网络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人类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是人类生存、国家发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新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内容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围绕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如何治理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如何推进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这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实践相结合,从2013年的“8·19讲话”到2018年的“8·21讲话”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观点、新主张、新论断、新要求,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互联网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关于互联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问题一: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

习近平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全面论述互联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系统阐述互联网让国际社会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了对互联网的科学认识。

基于对互联网重要地位的肯定,习近平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问题,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互联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唐教授认为,世界成为地球村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唐教授认为,互联网是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支点。

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各国都关注、研究、投入的大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问题二:如何治理和发展中国互联网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早在2014年,习近平就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并要求这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步推进。2015年10月,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被列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2016年,习近平将中国网络强国战略提升到综合施策的新高度,提出 “六个加快”的要求。

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2016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明确了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五大目标,提出四项原则并确定九个战略任务。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发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网,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要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的这些指示都在稳步落实过程之中。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信息网络专项立法规划2014—2020》顺利出台,《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刑法修正案(九)》和《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法律、决定,相关司法解释陆续出台,中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持续有力震慑。

贯彻互联网造福人民的理念。网络空间治理要造福人民,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根本目的。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引领、多方参与、优化治理方式,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保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逐步构建起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和核心主体,互联网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表现形态,党对互联网治理的领导是基于对国家治理领导权力的延伸,这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对此,习近平郑重而深刻地强调了提高网络执政能力的问题,并将其上升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高度。他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党长期执政这一关。

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强化网站主体责任。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要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他说,“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坚持开放发展,不能一封了之。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习近平称,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外国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我们都欢迎。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凝聚社会共识,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

坚持人才兴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因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下大气力引进高端人才。

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

问题三:如何推进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规划好中国互联网的治理和发展的同时,还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从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的高度,为推进和改善全球互联网治理,提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习式思路”,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指明了新方向。他一是从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网络空间主权的新理念;二是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新体系的新主张。

主权平等原则也适用于网络空间,尊重网络主权,反对网络霸权。唐教授引用夏德元、童兵在《网络时代需要强化“领网主权”意识》中对“网络主权”的定义进行阐释。所谓“网络主权”,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关键硬件设备的控制权、对互联网软件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及依法保障公民网络通信自由和政府、组织、个人信息安全的权力。

习近平认为,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主权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尊重网络主权、反对网络霸权,是他就全球互联网治理合作提出的根本主张。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 他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尊重网络主权:“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 “网络主权论”是习近平明确提出的互联网治理思路,是对国家主权理论的拓展和延伸,是对网络强权国家恣意行为的有力警示。唐教授认为,这一观点首先强调了国家的主权应该在网络空间得到自然的延伸。所以需要面对网络空间的物理属性,需要一定的理论来考虑它自治的问题。按照麦克卢汉的思想,地球村的网络空间本是一个虚拟空间,那么怎么来划定这个空间的主权范围?

唐教授以微信为例说明其中的复杂性。微信的资本结构、用户等都越出一国范围,那么它的主权应该如何划定。再如VPN等通道,如何从技术上控制,都涉及“网络主权”的落实问题。

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面对当前国际网络空间失范、失序、失衡等问题,习近平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将其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运用在全球互联网治理合作领域,多次强调要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深刻分析了国际社会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携手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

习近平系统提出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1)    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2)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3)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4)    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5)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2017年3月初,中国政府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全面宣示了中国在网络空间相关国际问题上的政策立场,系统阐释了中国开展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行动要点,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网络空间建设者、维护者、贡献者的责任和担当,受到国际互联网界的赞誉和好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要求,2014年至今,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起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历年的主题的附题都在强调“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18年的主题为: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唐教授认为,这体现了我们整个国家层面都在力推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希望我们提出来的全球互联网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思路都被世界所接受。

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对互联网治理工作的要求,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如何治理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如何推进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唐教授提醒大家思考国内的网络空间治理存在哪些问题,尤其存在哪些积弊,应该如何解决。包括如何看待网上一些不良情绪、不良信息,“网络主权论”、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404频现,甚至“404常态化”等问题。


(唐远清 述 陈子凡、朱战缘 文)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