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珞新读书会第九期:“思考的机器”会给人类带来进步还是毁灭
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新闻院院办114举办的第九期珞新读书会上,大家紧紧围绕《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作者:托马斯-瑞德)一书展开探讨,当未来将控制交于机器是给世界带来更加美好之希望,还是充满不可预知的恐慌,章玉萍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对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控制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章玉萍老师对书籍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同学们都针对这本书谈了自己的理解。于林海指出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进行控制,控制的概念并不是狭隘的,它可以扩展到对自我的认识和完善等方面时,章玉萍老师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讲解了控制论的缘起与发展。
1940年,维纳参加了防空火力控制装置的设计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但在研究这个项目的过程中,维纳发现了人的神经系统和机器自动控制的相似之处,并且认识到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讯的过程,成为了控制论的创始人。
很快,控制论在美国流行起来,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各个专业都将自己的理论与控制论结合起来,推动了控制论也在后来极大的发展。
老师和同学们就书中对人与机器关系的几种认识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本书中主要包含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机器的发展可以把人们从繁重、单调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人类带来福祉;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机器的运用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还会引发伦理方面的问题,使人类陷入困境;第三种观点站在机器人的立场上,认为人类利用机器人做各种艰苦、危险的工作是一种对机器人的奴役,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当讨论到仿真人会不会超越人类乃至与人类形成敌对时,大家都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闻叶舟说:“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作用进行了过度发挥,我认为机器人绝不会达到和人脑一样的水平,它们只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工具。”王鹤说:“在我目前的认识里,我觉得机器人不可能和人一样拥有灵魂。”章老师则将讨论延伸到了“人创造了机器人,机器人可能会超过人;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人也可能会比上帝有更高的能力。”
在章老师讲到50年代科幻文学的繁荣与控制论密切相关时,大家就看过的科幻文学作品进行了分享、讨论,从《三体》、《银翼杀手》、《黑镜》等作品中,大家对机器人与人类,控制与反控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章老师总结到:“我希望大家读过这本书之后,在面对社会热点的时候,不再只是关注热点本身,而要有想象力,要能够穿透这些热点,看到其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脉络。”
本期珞新读书会结束了,但老师和同学们对于书籍的交流仍会在线上延续。
图片|珞新传媒 内容与策划中心 范咏琪
文字| 珞新传媒 内容与策划中心 孙新雅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周荔华老师谈中国日报国际传播实践:如何通过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24-11-14 21:27:16 -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廉政教育主题观影活动
2024-11-11 09:49:00 -
快讯 | 陈铭老师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
2024-11-08 17:51:15 -
2024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 反思与超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田野方法
2024-11-08 16:34:26 -
会写更会拍!武大新传人捷报频传
2024-11-06 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