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16-05
2016-05-16
【创新创业】“e咖”创业课堂第二讲:从有意义到有意思
本新闻来自:SJC•本科生工作办公室
2016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e咖”创业讲堂第二讲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办233教室举办,主题为“两个时代媒体的故事:从有意义道有意思”,主讲人是盖范APP首席内容官、前网易新闻中心主编、副总监王一波。
王一波老师从他个人十来年的媒体工作经历谈起,从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第一份工作,到京华时报记者、加盟网易新闻,再到自主创业创办新生代兴趣社交APP,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见证了中国媒体“从有意义道有意思”两个时代的变迁。
传统媒体:公共利益
王一波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湖南电视台的娱乐频道当编导,在认识到自己与真正做娱乐新闻的人还存在很大差距之后,他进入一家发展迅速的都市报工作,媒体生涯正式起步。他结合自己在《京华时报》的工作经历,将记者的成长路径总结为“从跑突发到做时政类新闻再到深度报道”“从六百字左右的豆腐块到两个版面”。
谈到自己做过的新闻报道,王小波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价值观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其目标在于报道公共利益、捍卫公共利益,这样的媒体逻辑现在仍占有很大市场,但他也指出“用户”的概念在这一阶段并不重要。
门户时代:渠道+内容
结合自己之后再网易新闻中心工作的经历,王一波指出虽然“门户网站一年要花几千万来向传统媒体购买新闻”但“门户时代最大的优势是渠道”。在门户时代,媒体“开始考虑到用户,给用户更多的内容选择,更多、更直观的信息,降低用户获得信息的成本”,如《纽约时报》的报道《雪崩》以地理位置、气象信息等内容和视频、动画的形式代替几万字长稿,给用户更强的代入感。
社交时代:社交+内容
王一波指出,微博的出现标志着社交时“社交+内容”模式时代的来临,不同于电报纪元中的倒金字塔的新闻写作结构和广电纪元里的直播报道方式,社交时代,媒体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社交网络也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基于这一点,他提出,媒体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的链接,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所以互联网产品都是天然的媒体通道。
新时代:社交+推荐
王一波认为,新时代的媒体是社交和推荐的结合,如“两微一端”中微博和微信就是社交模式的代表,而今日头条是典型的推荐模式。他提到,在网易工作的后期,他们也开始寻求影响社交网络,让信息更多的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的方式 。而所谓“推荐模式”,就是“把信息集中到内容池中然后通过分发器分发到不同的用户”。
基于社交模式信息过载局限,他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加入到推荐模式中,学习和标记用户、在终端过滤信息,最终做到精准到达,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同时,两种模式仍处于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之中,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终端,都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寻求新的突破。
在分享过自己在媒体工作中的经历后,王一波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谈到自己在媒体工作中的迷茫和痛苦,他坦言最难的是“懂用户”,“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调性和不同的规则,而当新的渠道出现时,又会圈一群不一样的用户”。因此,媒体工作的关键在于“拥抱能够代表未来方向的新技术、新平台,使自己的覆盖面更广,与受众的共鸣更多”。针对很多同学提出的“精准到达用户的推荐模式是否会造成知识狭隘”的疑惑,王一波指出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在推荐逻辑中加入干扰逻辑或者把用户的兴趣点放在更高的单元中,保证信息流的丰富性”,在内容层面上要“打击标题党,用内容规则判断内容是否有价值”。
他最后指出,“随着资本进入媒体,媒体的娱乐化趋势不会逆转”,“大家各司其职,有人做‘有意义’,有人做‘有意思’,‘有意思’服务更多的人,而‘有意义’所影响的人可能更有影响力。”
王一波老师从他个人十来年的媒体工作经历谈起,从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第一份工作,到京华时报记者、加盟网易新闻,再到自主创业创办新生代兴趣社交APP,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见证了中国媒体“从有意义道有意思”两个时代的变迁。
传统媒体:公共利益
王一波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湖南电视台的娱乐频道当编导,在认识到自己与真正做娱乐新闻的人还存在很大差距之后,他进入一家发展迅速的都市报工作,媒体生涯正式起步。他结合自己在《京华时报》的工作经历,将记者的成长路径总结为“从跑突发到做时政类新闻再到深度报道”“从六百字左右的豆腐块到两个版面”。
谈到自己做过的新闻报道,王小波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价值观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其目标在于报道公共利益、捍卫公共利益,这样的媒体逻辑现在仍占有很大市场,但他也指出“用户”的概念在这一阶段并不重要。
门户时代:渠道+内容
结合自己之后再网易新闻中心工作的经历,王一波指出虽然“门户网站一年要花几千万来向传统媒体购买新闻”但“门户时代最大的优势是渠道”。在门户时代,媒体“开始考虑到用户,给用户更多的内容选择,更多、更直观的信息,降低用户获得信息的成本”,如《纽约时报》的报道《雪崩》以地理位置、气象信息等内容和视频、动画的形式代替几万字长稿,给用户更强的代入感。
社交时代:社交+内容
王一波指出,微博的出现标志着社交时“社交+内容”模式时代的来临,不同于电报纪元中的倒金字塔的新闻写作结构和广电纪元里的直播报道方式,社交时代,媒体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社交网络也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基于这一点,他提出,媒体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的链接,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所以互联网产品都是天然的媒体通道。
新时代:社交+推荐
王一波认为,新时代的媒体是社交和推荐的结合,如“两微一端”中微博和微信就是社交模式的代表,而今日头条是典型的推荐模式。他提到,在网易工作的后期,他们也开始寻求影响社交网络,让信息更多的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的方式 。而所谓“推荐模式”,就是“把信息集中到内容池中然后通过分发器分发到不同的用户”。
基于社交模式信息过载局限,他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加入到推荐模式中,学习和标记用户、在终端过滤信息,最终做到精准到达,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同时,两种模式仍处于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之中,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终端,都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寻求新的突破。
在分享过自己在媒体工作中的经历后,王一波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谈到自己在媒体工作中的迷茫和痛苦,他坦言最难的是“懂用户”,“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调性和不同的规则,而当新的渠道出现时,又会圈一群不一样的用户”。因此,媒体工作的关键在于“拥抱能够代表未来方向的新技术、新平台,使自己的覆盖面更广,与受众的共鸣更多”。针对很多同学提出的“精准到达用户的推荐模式是否会造成知识狭隘”的疑惑,王一波指出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在推荐逻辑中加入干扰逻辑或者把用户的兴趣点放在更高的单元中,保证信息流的丰富性”,在内容层面上要“打击标题党,用内容规则判断内容是否有价值”。
他最后指出,“随着资本进入媒体,媒体的娱乐化趋势不会逆转”,“大家各司其职,有人做‘有意义’,有人做‘有意思’,‘有意思’服务更多的人,而‘有意义’所影响的人可能更有影响力。”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致函感谢我校、我院、我院研究中心
2024-12-27 17:19:29 -
学院退休老同志辞旧岁迎新年座谈会欢乐圆满举行
2024-12-26 15:37:43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