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262016-04
2016-04-26

我院召开2015级本科生分专业指导大会

本新闻来自:SJC•本科生工作办公室
2016年4月22日13时,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专业指导大会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报告厅召开。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老师,新闻系叶晓华老师,网络传播系肖珺老师,广告系余晓莉老师,广播电视系陈铭老师,2015级本科生辅导员李烽老师以及2015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

有思想有厚度的新闻学
      第一个上台的是新闻系的叶晓华老师。在叶晓华老师看来,新闻学这个专业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基础和积淀同时也是非常有高度的一个专业。中国国内的新闻与传播学最初就是以新闻学为核心内容的。“所以从传统历史基础和积淀方面来说,我们院的新闻学有着独特的一份。”她觉得新闻系的老师都非常踏实,非常有思想有深度。 

      叶晓华老师还讲到武大的新闻学在新闻学界的理论上有很值得敬佩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声誉,有多个老师在专业领域得到了国内乃至国际的认可。同时,在课程方面,新闻系的新闻采访学是全国的精品课程。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习新闻呢?叶老师表示:“如果我们的同学对新闻真的是怀着一份情怀,怀着一种使命,欢迎大家加入到我们的新闻系。”她认为新闻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新闻人和传媒人,建构学生对新闻学的认知,在新闻学的思想和深度上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面对不断挑战的广告学
      第二个上场的是广告学系的余晓莉老师。首先,余老师用了两个案例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整个广告行业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学习广告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除了挑战之外,它也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企业很想招揽人才来帮他们做专业的广告,媒体也希望有更多新媒体的广告人才来对帮他们进行广告经营。还有很多的企业,他们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这就使广告专业的同学的就业面非常广。” 

      余老师告诉同学们,为了应对广告行业的这些变化,广告学的课程方案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方案的调整。除此之外广告学的特色是基于课程搭建的平台,这主要有在广告经营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模拟竞标大赛,据了解,这个比赛是让学生针对真正的案例进行设计,是真刀真枪的一些活动。 不仅如此,广告系还有大广赛、学院奖等多个比赛机会,“这让我们的学生可以站在跟全国的广告专业的大学生一个平台上竞争。广告系还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和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合作。”最后余老师呼吁:“在座各位,如果你不畏惧挑战,如果你对广告充满了好奇,如果你精力充沛,弱国你对广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充满了兴趣的话,我们非常欢迎你来到广告系学习。”

多元选择的网络传播系
       接下来上场的是网络传播系的肖珺老师,肖老师首先给同学讲述了往届传播系的一些故事,介绍了传播系的发展历程。面对同学们对于选专业的疑惑和纠结,肖老师告诉同学们:“你们现在选择的专业方向也只是你们人生中多个选择的其中之一而已。选择专业方向并不意味着你们就此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此外,肖老师还介绍了网络传播系的其他老师和学习的具体内容。肖老师说到:“我们每次进行专业方案的调整,都是追踪海内外高校的最新设计以及业界的需求。不管大家选择了哪个专业,都可以利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优势去拓展其他专业的知识。而今天分专业的意义就在于,你要明确你自己的兴趣和对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判断,然后跟随一群老师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框架,并培养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

       网络传播系的学生同样有着多样的锻炼平台,包括线上的教学设计——数字传播实践工程,每一届学生都会贡献出大量的网页设计和新媒体设计的作品,公众号 “狐说”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以及荆楚网的专栏都有学生的专业作品。

研究视听内容的广播电视学系
      最后一个上台介绍的老师是广播电视专业的陈铭老师,陈铭老师介绍到,广播电视系要学的东西就是视听的内容的生产和制作,但凡能够接触到的用听觉和是觉得方式来传播信息的过程都是广播电视系研究的重点。“这四个专业本身是相伴相生的、是融合的,但是广电系侧重的方向会更明晰,广电就是来研究生产、创造、视听内容的。” 

      最后,陈铭老师用自己对于做选择的经验做结,他说:“做选择时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喜不喜欢、适不适合、遗不遗憾。希望大家考虑好这些问题,决定好要学习什么。最后我带上广电其他老师的问候,再次真诚的欢迎大家加入广电这个大家庭当中来,一起投身到这个试听内容的学习中来。如果你能收获自己的初心,这个时代和社会也能给予你相应的回馈,那应该是挺开心的一件事情!”
      各专业老师介绍完毕以后,辅导员李烽老师上台对选专业注意事项做了总结。李烽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在分专业的时候要理智,根据自身情况,参考老师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图片:珞新传媒新闻部 袁丽
                                                              文字:珞新传媒新闻部 吴亚男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