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62015-11
2015-11-26

媒体应如何报道恐怖袭击事件?克里斯琴斯倡导非暴力伦理

本新闻来自:SJC•党政办公室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新闻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Clifford Christians)做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畅谈“非暴力伦理”(ethics of nonviolence)与“和平新闻”(peace journalism)的可能性。
        讲座开场,克里斯琴斯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点的五个暴力袭击事件,以及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他提醒大家注意,在面对暴力时,当今各国的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强调以暴力对抗暴力,将暴力和对抗暴力建构为一场“我们”与“他们”的零和游戏。这并不能带来和平,克里斯琴斯说,犹太教、中国道教、古印度数论派等宗教都将关注点放在“和平”上,并被后世的哲学所继承。同时,原始社会和社区自治中对弱者的关爱、印度教的不杀生,也都透露出“非暴力”理念。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媒体系统中,只有拉脱维亚将“非暴力”纳入新闻伦理中。
     在倡导非暴力伦理的同时,克里斯琴斯也介绍了学界扭转战争报道局面的另一种尝试——和平新闻。他归纳出和平新闻的三大特点:历史的视角,强调语境和背景;强调普通人,而不只是呈现国家间的冲突;秉持多元性,而不仅仅强调政府首脑和  专家。
   “这样的倡导是不是显得有些天真?”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提问。克里斯琴斯回答说,学者们也很担忧和平新闻能否吸引观众,因为“新闻就是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可能我们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讲座现场有许多来自南亚、中亚和非洲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对这个话题充满兴趣,并根据自身经历提出一些疑问。克里斯琴斯耐心地一一解答,这种讨论一直延续到讲座结束。
     克里斯琴斯教授在新闻伦理和传播伦理方面享有盛誉。他此次前来参加第八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单波教授共同发布合著新书——《跨文化传播的伦理问题》(The Eth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