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15-11
2015-11-23
冲突世界中的跨文化对话,学者共议和平传播之路
本新闻来自:SJC•党政办公室
第八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IC 2015)11月21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族群交流、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会上宣读了57篇最新研究成果。据悉,2004年以来,我院已逾十年举办该会议,本次会议的主办方还有: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我校李斐副校长在会议开幕致辞中评价:“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塞尔维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学者们讨论了11个相关议题: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跨国形象感知与传播策略;多元文化中的国家形象;跨族群交流与族群形象;公众生活与跨文化形象;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发展;他者化的中国形象;文化与国家形象;族群、国家与跨文化冲突;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感知;全球视野中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身份。这些研究纷纷指向当下世界各类纷争和灾难,民族、宗教、政治、商业等社会冲突让学者们提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对策建议,彰显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学术使命感。
会议召集人单波对大会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第一,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转向在多元互动中充满自我更新活力的国家形象;第二,在多元文化主义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探索了族群交流的新路径;第三,推进了媒介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并使其向跨文化转向。
法国组织传播开创者于格·欧梯也(Hugues Hotier)教授对刚刚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感到非常悲伤,他说“恐怖分子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法国人害怕,并相互仇恨,但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我们会更加好好生活,而不是敌视对方。”他的论文指出,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纷争在于国族偏见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常常假借真相与理性的面目出现,社会的盲从更是占据了真理和智慧的空间,这对世界都是一种危机。欧梯也教授用一段在巴黎恐怖袭击中失去妻子的记者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上的留言表达他对跨文化传播的期望:“我不会将仇恨赠予你们。仇恨正是你们的追求,正是这样的愚昧造就了今时今日的你们,可是用愤怒来回击仇恨,事实上是向同样的愚昧屈服。”
享誉世界的传播伦理学教授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Clifford Christians)来自美国,他也谈到了令世界不安的新恐怖主义:“我们有针对战争新闻的新闻伦理,也有针对暴力新闻和仇恨言论报道的新闻伦理,但这些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报道恐怖主义,他们没有特定的目标对象,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暴力,新闻学研究需要应对新形势做出一些新的回应。”克里斯琴斯发表的论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民族和国家形象建构中蕴含的技术哲学问题,并据此倡导“非暴力与和平新闻学伦理”。
英国学者格拉汉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是世界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大师,他说:“世界正经历一场灾难!”他的文章认为,当下围绕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中竞争多于合作,“国家形象”概念成了各种说法和要求竞争的辩论场。因此,数字技术环境下应该更多地认知和尊重国家的多样性,世界性的公民意识、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责任感方能有效解决全球问题。默多克对记者表示,人们需要理性地审视自己与科技、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社区中建立联系,积极寻找集体聚合的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积极性。
会议中的许多文章谈到中国在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积极角色。德国汉堡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韩友耿(Jürgen Henze)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中国形象需要从文化他者的视角进行创新,比如,在跨文化教育中加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香港知名学者李少南教授集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及其国民的吸引力,认为现代中国是完全有可能提取传统文化资源,进而增强中国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专家单波指出,以西方基督教文明为标准衡量中国,必然会激化跨文化接触中的矛盾冲突,对于中国人而言,可以通过西方文化的投射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我国著名学者郭镇之教授认为,中国应该依托强大而持久的文化艺术实现双向互惠、细水长流的跨文化交流。
学者们对武大ICIC会议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IAICS)主席、美国罗德岛大学陈国明教授曾说:“武大会议的议题总是那么前沿和有价值,总能抓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瑞典跨文化传播研究著名学者延斯•奥尔伍德(Jens Allwood)教授倡议从2015年开始,与武大举办中瑞跨文化传播夏令营。斯里兰卡的苏迦士(Sugath Senarath)博士深情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跨文化的世界里,只有加深相互的交流和理解,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ICIC会议我每次都来,已经把这里当做我的家。”
据悉,ICIC跨文化传播研究平台推动了武大系列研究作品的问世,自2005年以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已达7本,其中2015年就出版了《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跨文化传播的伦理问题》(英文)、《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共3本图书。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召集人单波教授说,我们这群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努力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思考和实践人类精神交往的可能性,始终追寻人类和谐共处的家园。面对当前冲突不断的世界,2017年ICIC的会议主题将暂定“媒介化社会、超国家对话与跨文化传播”。(通讯员:刘欣雅,摄影:傅平)
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塞尔维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学者们讨论了11个相关议题: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跨国形象感知与传播策略;多元文化中的国家形象;跨族群交流与族群形象;公众生活与跨文化形象;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发展;他者化的中国形象;文化与国家形象;族群、国家与跨文化冲突;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感知;全球视野中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身份。这些研究纷纷指向当下世界各类纷争和灾难,民族、宗教、政治、商业等社会冲突让学者们提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对策建议,彰显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学术使命感。
会议召集人单波对大会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第一,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转向在多元互动中充满自我更新活力的国家形象;第二,在多元文化主义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探索了族群交流的新路径;第三,推进了媒介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并使其向跨文化转向。
法国组织传播开创者于格·欧梯也(Hugues Hotier)教授对刚刚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感到非常悲伤,他说“恐怖分子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法国人害怕,并相互仇恨,但我们不会让他们得逞,我们会更加好好生活,而不是敌视对方。”他的论文指出,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纷争在于国族偏见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常常假借真相与理性的面目出现,社会的盲从更是占据了真理和智慧的空间,这对世界都是一种危机。欧梯也教授用一段在巴黎恐怖袭击中失去妻子的记者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上的留言表达他对跨文化传播的期望:“我不会将仇恨赠予你们。仇恨正是你们的追求,正是这样的愚昧造就了今时今日的你们,可是用愤怒来回击仇恨,事实上是向同样的愚昧屈服。”
享誉世界的传播伦理学教授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Clifford Christians)来自美国,他也谈到了令世界不安的新恐怖主义:“我们有针对战争新闻的新闻伦理,也有针对暴力新闻和仇恨言论报道的新闻伦理,但这些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报道恐怖主义,他们没有特定的目标对象,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暴力,新闻学研究需要应对新形势做出一些新的回应。”克里斯琴斯发表的论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民族和国家形象建构中蕴含的技术哲学问题,并据此倡导“非暴力与和平新闻学伦理”。
英国学者格拉汉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是世界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大师,他说:“世界正经历一场灾难!”他的文章认为,当下围绕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中竞争多于合作,“国家形象”概念成了各种说法和要求竞争的辩论场。因此,数字技术环境下应该更多地认知和尊重国家的多样性,世界性的公民意识、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责任感方能有效解决全球问题。默多克对记者表示,人们需要理性地审视自己与科技、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社区中建立联系,积极寻找集体聚合的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积极性。
会议中的许多文章谈到中国在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积极角色。德国汉堡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韩友耿(Jürgen Henze)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中国形象需要从文化他者的视角进行创新,比如,在跨文化教育中加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香港知名学者李少南教授集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及其国民的吸引力,认为现代中国是完全有可能提取传统文化资源,进而增强中国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专家单波指出,以西方基督教文明为标准衡量中国,必然会激化跨文化接触中的矛盾冲突,对于中国人而言,可以通过西方文化的投射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我国著名学者郭镇之教授认为,中国应该依托强大而持久的文化艺术实现双向互惠、细水长流的跨文化交流。
学者们对武大ICIC会议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IAICS)主席、美国罗德岛大学陈国明教授曾说:“武大会议的议题总是那么前沿和有价值,总能抓住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瑞典跨文化传播研究著名学者延斯•奥尔伍德(Jens Allwood)教授倡议从2015年开始,与武大举办中瑞跨文化传播夏令营。斯里兰卡的苏迦士(Sugath Senarath)博士深情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跨文化的世界里,只有加深相互的交流和理解,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ICIC会议我每次都来,已经把这里当做我的家。”
据悉,ICIC跨文化传播研究平台推动了武大系列研究作品的问世,自2005年以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已达7本,其中2015年就出版了《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跨文化传播的伦理问题》(英文)、《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共3本图书。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会议召集人单波教授说,我们这群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努力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思考和实践人类精神交往的可能性,始终追寻人类和谐共处的家园。面对当前冲突不断的世界,2017年ICIC的会议主题将暂定“媒介化社会、超国家对话与跨文化传播”。(通讯员:刘欣雅,摄影:傅平)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新闻
-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致函感谢我校、我院、我院研究中心
2024-12-27 17:19:29 -
学院退休老同志辞旧岁迎新年座谈会欢乐圆满举行
2024-12-26 15:37:43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院师生的文章
2024-12-25 09:23:32 -
姚曦、吴定海等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新书发布会暨“城市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24-12-23 15:25:44 -
场景(中国)高峰论坛,154万人观看
2024-12-23 1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