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052015-11
2015-11-05

【思政教育】第一期时事沙龙顺利举行

本新闻来自:SJC•本科生工作办公室
10月29日14:30,一场由院团委主办、院新闻理论研究会承办的以“中国与诺奖”为主题的第一期时事沙龙在院办312室如期举办。该活动以今年5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奖的中国人为背景展开。此次活动共有14位同学参与,随机组成蓝、绿、红、粉四队进行比赛。
      比赛邀请了《新视点》主编张家硕、2014级新闻班班长俞宏浩,院团委学生会新闻部部长谭艳、院辩论队实力辩手田园担任评委。
      活动在“袭击诺贝尔”的欢笑声中开始了,各队派出代表用自己选定颜色的纸团砸向黑板上粘贴的选项纸片。此环节设置的九个问题均与诺奖有关,不仅考验知识储备,还要求砸的准度高。经过一番比拼,红队暂时领先。
    “当屠呦呦获奖遇上黄晓明大婚,你怎么看?”环节二要求各队简要阐述对这件事的观点。蓝队认为屠呦呦和黄晓明术业有专攻,各自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并且关注度是网民的自主选择,而年轻网友就倾向于黄晓明的大婚消息。红队则新颖地将此事提升到泛娱乐化和市场化的层面,认为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台面上,怎么选择取决于受众内心需求,是不能用道德去评判的,因此获得此环节的最高分。张家硕评委点评时补充了两者的影响:屠呦呦的成果可以为参与相关科研的人员带来启示性作用,而黄晓明只是获得了关注度。
     在“诺奖是圆的”的环节中,各队制作了无敌风火轮先后到达了终点。
     第四个环节进行的是 “要获得诺奖,是科研环境更重要还是个人因素更重要"的辩论。通过抽签方式,蓝粉两队组成了正方,剩下两队形成反方。正方抓住五六十年代中国政策向科研的倾斜和“获得诺奖”这一关键词展开辩论;而反方则认为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是比不上西方的,获奖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是个人因素更重要。
     俞宏浩评委在辩论结束后发表长点评,指出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科研受到领导人的重视,而西方此时正处于二战后的休复期,科研环境并不比中国好;并且强调辩论时应该以“要获得诺奖”为重点。
     经过四轮游戏的激烈角逐,红队被评为最佳代表队,李颖迪和张楚婕分别获得最佳评论员和最佳辩手的称号。(文:院团委学生会新闻部 袁丽  图:新闻部 邱钊钧)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