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302015-03
2015-03-30

学界携手业界纵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本新闻来自:SJC
2015年3月28日,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和武汉大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传播学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主办的第三届“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长沙和武汉等28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和工商企业的近4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问题,并就学界的人才培养与业界的人才需求如何实现对接进行了有益探索。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安排学生到新闻媒体进行专业实习是本科生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学院希望通过此次与业界交流的机会,听取业界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促进学院新闻人才培养创新。中央网信办传播局规划处处长程义峰、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刘世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务总监李迎涛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朱俊勇等先后致辞。其中,刘世奎处长提出当代社会对记者的要求更为全面,强调记者政治正确的重要性,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在论坛上,有13位参会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为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业界亲睐具有创意思维和一专多能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广东省广告集团总裁丁邦清在演讲中提出其校招注重文化创意型人才,有网感的人,有协作能力的人。他指出大学生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互联网加速去中心化的趋势和网格化的社会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要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协同合作、沟通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金风发表题为《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媒体人才》的主题演讲,他举了一个电视节目招生的例子——一个原本可能因证书原因而丢失工作机会的年轻人,由于对广电的热爱,最终被破格录取。他总结为,兴趣和热爱也是企业看中的非智力因素。此外,传媒业生存逻辑的逆转使得传统媒体机构亟需找到商业化的突破,单一的新闻售卖难以获取充足的回报,因此当今的传媒业需要去新闻化,在传媒专业中尝试交叉学科的传授,国情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也应成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坐标。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严冰以旗下两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和学习小组为例,介绍了海外版对媒体融合的尝试。其公众号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时政新闻话语体系。一方面通过与网友对话打通政府和民众两个舆论场,另一方面将传统单一型新闻抓取转变为全方位的新闻消息提供。南方周末总经理毛哲介绍了南方周末在新媒体方面的转型,并且指出互联网行业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前途未知,一切必须自行摸索。
      中国教科院高教研究中心主任张男星就如何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发表观点。她认为,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重复率较高、毕业生增长速度快的严酷环境下,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互动成为重中之重。业界和学界应加强沟通,制定适合本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突出各专业间的人才差异,注重精准的新闻内容和专业性的培养。媒体不应让大众“娱乐至死”,而应提供真正有品质的内容。
       腾讯科技地产频道总经理陈筱岚介绍了富媒体时代多元化原创报道的创新。以甲午风云为主题的新闻产品为例,展示了各种新媒体技术在产品中的综合运用和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她提出移动互联时代,企业更倾向于具有新闻敏感性的产品经理,拥有协同作战能力、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的传媒人才更容易获得企业青睐。同时鼓励实习生走向互联网企业。界面合伙人张衍阁还原新闻人的真相。指出理想主义被过分强调,但职业精神更加不容忽视。真正的新闻人应热爱生活,加强社会参与感,保持敏锐的触觉。
       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晶报习风工作室主任习风开局便直言,在顶尖记者看来,“什么都是新闻,但不以做新闻为目的,他们的追求目标不是做专题稿,而是形成新闻思维。”在他看来,记者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方式,在和各界人士的沟通之中,其本身的内涵得以延展。
      参会嘉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政文新闻中心主任窦丰昌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媒业界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羊城晚报创意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升的《传媒产业的转型推动传媒人才需求的转变》,都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对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与会嘉宾还就广告专业人才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优势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包括广州医药海马广告公司董事长陈志钊、互通国际传播集团董事长邓超明、上海M.3数字化营销公司创始人蒋礼在内的众多代表都认为,广告专业人才的混合竞争力可以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用户需求、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可以帮助人才更好地适应专业岗位和新工作。
      据悉,“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高峰论坛每三年举办一次。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