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52013-05
2013-05-25

范俭导演纪录片《活着》放映交流会圆满举办

本新闻来自:SJC·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通讯员 朱艳华 陈思)2013年5月21日晚7点,网易有态度纪录片大赛·武汉大学纪录片放映交流会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我院95级校友范俭导演携其纪录片《活着》回到母校放映,并与学子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活动由网易视频联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人协会主办,由杭州沐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瓢虫映像协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网易视频编辑、网易纪录片大赛组委会执行编辑丁讷针对此次大赛做了详细介绍,沐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亚洲青年影展组委会市场总监黄育龙也来到了现场。我院广播电视系教授王瀚东老师、广播电视系副主任张卓老师也出席了此次活动,而我院研究生辅导员肖劲草老师在这次活动中则以主持人的身份友情助阵。此外,BBC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系列之《出路》副导演程春霖也低调现身。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同学齐聚一堂,甚至还有已毕业的同学以及校外纪录片爱好者,报告厅几乎座无虚席。

纪录片《活着》放映交流会现场

 

震后纪录片《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孩子的高龄母亲在近两年时间艰难受孕的故事,片中的祝俊生、叶红梅夫妇在地震中失去了可爱的女儿,于是希望逝去的生命能“轮回”到新生命中。放映过程中现场观众的反应热烈,尤其是影片最后叶红梅意外怀上孩子,新生的婴儿哭声配上影片背景音乐,全场观众都沉浸在了对生命深深的感怀之中。

 “我们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生育本身的进程,更是在生育背后对待生命的态度。”放映结束后的交流环节,范导这样解释了他的创作初衷。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关于片中人物生活的,也有针对纪录片创作的,也有同学拿《活着》和同样是震后纪录片的赵琦导演的《殇城》做比较。

当被问及现在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方向时,范导提出了两个概念,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叫媒体纪录片,可以网络等渠道播出,尤其随着大型记录频道的推出,媒体纪录片发展越来越好。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这类纪录片都在转变制作观念,学习BBC制作风格,具有国际范。这个行业正在努力发展,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而电影纪录片,它属于创造性的记录电影,早期都是个体式的单打独斗的制作方式,如吴文光时代以及杜海滨早期作品;2005年后,以范立欣《归途列车》为代表,展开国际联合制作方式,把电影的生产方式嫁接到纪录片,但是目前市场空间还不是很理想,因此这类影片更多是拿到国外市场播放。

还有同学就理想与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范俭表示,虽然自己的纪录片是独立的制作方式,但不喜欢称自己为独立纪录片导演,更愿意自称为职业纪录片导演,也会跟各种不同机构合作,他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以何种方式来拍。范导坦言,2012年之前也会时常参与一些商业项目,但是经过6年左右的打拼,从2012年开始他就可以单独靠纪录片生活,自己现在已经拥有了公司和团队,每年有两到三部项目同时运作。此外,他也会接受一些CCTV的制作项目。

我院学子与范俭导演交流

程春霖导演与范俭导演交流

活动最后,程春霖导演和王瀚东教授也分别就纪录片的电影感与范俭导演进行了交流。程导着重分析了本片的空镜头的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新城的建设以及板房屋旁植物生长的画面,他分别从城市的重建、母亲的重生和大地的孕育三个角度解读了“重生”,范导坦言自己确实着力描写了环境,以周围迅速生长的生命和这个家庭本身的缓慢进度做对比,凸显了影片的内在张力。王瀚东老师认为,电影感不仅限于画面,语言也同样,片中人物的对白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范俭导演表示,从技术上来说,《殇城》的电影感确实做得更好一些,希望自己未来的作品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最后范导还鼓励学子们积极参与纪录片拍摄,从自己的视角记录社会,展现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关注。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