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032012-06
2012-06-03

黄旦、展江、吴予敏三位教授畅谈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

本新闻来自:

(IC记者时潇锐\陈诗甜报道)2012年6月2日晚,复旦大学黄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共同做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沙龙,畅谈当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问题。


博士沙龙现场全景。主席台左起:黄旦教授、吴予敏教授、展江教授、单波教授

  黄旦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研究无所谓重点,研究者要立志把冰点研究成热点;并且,研究者还要警惕所谓的“热点”问题,不要被“热点”所限制。

  吴予敏教授十分赞同黄旦教授的观点,他提出,新闻传播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任务意识而无问题意识,这从某一方面导致了研究者对“热点”的盲从。吴予敏教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了目前研究缺乏问题意识,一是把某一领域当作了研究问题,二是把某一研究方法或概念误认为是研究问题。研究应该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统一体,是创造知识的过程与活动。

  针对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展江教授说,现在的研究中,跟风从众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没有什么创新,仅仅是简单地搬用。现在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除了在某些空白方面需要宏大叙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并试图对传统说法与观点的不正确之处有所挑战。

  除此之外,黄旦教授还补充道,研究除了不能被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外,还不能被自己原有的思维所控制。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落脚点永远都是新闻传播学,而非其他学科;填补空白要填补得有价值;另外,研究的系统性也并不代表研究有价值。吴予敏教授则告诫同学们,要始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保持质疑。

  在同学提问环节,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实证研究方法往往导致结论精致的平庸化。黄旦教授认为,结论的平庸与方法无关,没有问题和思想,过于注重方法,结论必然是平庸的。吴予敏教授也说,有些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决定了必须要采用实证研究作为其研究方法,但提出研究假设的过程十分重要,一定要坚持问题意识先行。展江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必须要吸收各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必须要与洞见紧密结合。

  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有同学认为一些问题的相关文献太少,无从下手;还有的问题则文献太多、太杂,易导致思维和方向的混乱。对此,黄旦教授说,研究不要怕坐冷板凳。研究论文要集中于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和几个分问题之间必须要有清晰且明确的逻辑关系。由于新闻传播学缺乏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链条,研究的问题必须要小,要在经验性材料和已有文献之间进行反复对比验证,找出自己确实需要的综述文献。吴予敏教授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个人的直觉与经验是很宝贵的,学术最重要的是自由。面对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要努力发展这个学科的元理论。展江教授建议同学们,研究的选题要扬长避短,可以在图书馆的新书和期刊文章中发现研究选题。

  三位教授还都提到,要尽力避免文献检索与综述中的各类陷阱。例如,文献搜集之前,要先对自己的论文结构有一个相对具体的框架;文献检索和综述时,要多换检索词对中文和外文文献都进行梳理和检索,尤其是外文文献;对于有一定历史时期的文献,要考虑语言在时间上的纵向差异等。

  最后,单波教授对此次沙龙做了总结。单波教授说,学术要求研究者坐冷板凳,追求零度的观察与零度的写作;但另一方面,学术又要面对社会,提出我们的意见与想法。通过黄旦、展江、吴予敏三位教授的发言,可以看到,研究者在做学问时,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因为学术是一种向内的反思;二是立足于基本概念和根本性问题,从而进行思想上的砥砺;三是尊重方法、充分掌握方法,而不迷信方法,要从问题出发;四是不迷信权威,不断学习,获得新的认知。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黄旦教授在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在发言


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在发言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主持本次博士沙龙。全部摄影:曹晨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