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152011-11
2011-11-15

挂职团干扎根贫困山村赢民心

本新闻来自:《贵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超凡

修路建水窖、重建农村团组织、资助贫困儿童、建爱心图书室……一个大城市来的挂职团干部,以实际行动感动了每个人。

凤冈县红安村村民们清楚记得,今年7月3日,一个城里后生主动请缨,背着行李来到村里。这是武汉大学的分团委书记吴奇凌,到凤冈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兼进化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当得知这位年轻人还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大学老师的时候,大家心里直嘀咕“会不会是走过场的挂职干部。”

从扎根贫困村开始

当晚吴奇凌在村委会简陋的房间住下。破烂的窗户、茅草铺底的小床、快散架的桌子和凳子……

  村民们忍不住问:“吴书记,你是大城市来的,住两天就走吧,我们这里条件太差,以前的驻村干部根本待不住”。吴奇凌从行李袋里拿出一幅字“深入基层,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立志为民”贴在墙上,说:这是他来村里的目的。村民们怀疑地笑了…… 

村民们没料到的是,吴奇凌一住就是60多天。白天与村民一道干活,晚上与村民座谈,是吴奇凌的必修课。村民余海回忆说,吴奇凌第一次干农活是拿着锄头,与大家一起挖水渠。几个小时下来,他两只手上全是血泡。村民们发现后赶紧找来草药和布条,给他包扎好。没有想到的是,他第二天扛着锄头又出现在了挖渠现场。

村民把他当红安村人

吴奇凌看到,在大旱面前,红安村受灾严重,大部分庄稼绝收,人畜饮水相当困难,村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用,来回一挑水要花一个多小时。解决水源对红安村不仅迫在眉睫,还能解决将来长久发展大计。吴奇凌与村支书带着村民翻山越岭四处找水源,在危险地段,接人梯一个拉一个。他跑坏了两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水源。

随后,他多方联系到北京碧生源控股公司同意捐助10万元修水窖。怎么组织劳动力投工投劳?他发现,村里在家的青年有337人,几乎都在务农,平时较为散漫,不好管理。

吴奇凌决定在村里重建团支部,让团组织来发动青年投工投劳修建水窑。当听说吴奇凌联系到北京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捐钱给村里建水窖,可解决村小学260余名师生的饮水问题,还能让300余名村民摆脱世代挑水喝的命运时,村里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团组织。5天后,“共青水工程”青年突击队成立,吴奇凌扛着锄头,带领近20名骨干青年投工投劳,从300米外的水源点开始,挖出一条饮水沟渠。仅仅33天时间,原计划施工两个月的水窖提前竣工。水管从水窖连到村里50多户人家,通水那天,望着白花花的水流进家里的水缸,村民兴奋地放起炮竹,喝着米酒欢庆。有了充足水源后,一些村民养起了好几头猪,准备靠养殖致富。

吴奇凌自己还拿出5000元积蓄,发动青年团员为旱灾严重的其他村组,修建了4个共青水窖,解决了1000余人的饮水难题。并组织团员成立青年摩托送水队,给住的偏远的老人每天送水。

吴奇凌还带着全村村民成立了“青年公路建设尖刀连”,修建20公里的通村公路,带领村里种植能手外出考察学习种植和加工技术,引进重庆魔芋加工企业前来建立魔芋种植基地,引进石材企业前来投资。

吴奇凌所作的一切村民看在眼里,大家已把他当作红安村人。8月2日是吴奇凌的生日,村民们自发来到修路现场,在石板上摆上丰盛的菜肴,还让人到县城买了生日蛋糕,给他庆祝生日。当蒙在鼓里的吴奇凌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村团支部书记龚德平考取了县城的公务员,但是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要求继续留村,他说:“我也要像吴书记一样,为村民做实事。”

为贫困山区谋发展牵线搭桥

挂职工作5个月后,吴奇凌走遍了凤冈县的山山水水。在他看来,凤冈县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快速,但是农业的废弃物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是否可以在生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做文章?

一个偶然机会,吴奇凌得知:自己家乡的企业武汉凯迪控股有限公司在大力推动生物能源开发,在全国各地建立生物质发电厂。如获至宝的吴奇凌,请来县农业局、林业局的同志帮忙,围绕全县农业、林业等方面展开调研。对于农林业及电力并不熟悉的吴奇凌,还找到了武汉大学化学院和水利电力学院的教授、博士出谋划策。半个月时间,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吴奇凌写了一份凤冈县适合建生物质发电厂的书面报告。得到县领导的支持后,吴奇凌只身乘火车来到了武汉凯迪公司。

10月,凯迪公司和省能源局的负责人来到了凤冈县,与凤冈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计划投资15亿元兴建生物质发电厂和有机肥厂。凯迪公司贵州省项目总监陈亮中说,是吴奇凌的诚心打动了我们,是凤冈县丰富的资源留住了我们。

当村民听说秸秆、玉米秆、烟杆以后每吨以300元的价格卖给生物质发电厂的时,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

除此之外,武汉大学3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在吴奇凌的邀请下,受聘成为凤冈县经济发展顾问。他还多次邀请贵州高校、企业的专家来县里为干部、村民讲学支招。

凤冈县委副书记蔡珑宾说:吴奇凌的工作既在团内又在团外,他资源丰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种太阳”的叔叔

每次下乡进村,作为高校教师的吴奇凌是一定要去中小学看看的。当看到,多名老师挤在一间墙壁上到处是裂缝屋子里备课,不少学生上学需要走3个多小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中午没有午餐可吃时,吴奇凌心如刀割。

10天时间,他冒着酷暑走访了18所贫困乡村学校,录制18段贫困学校视频,拍摄800多张照片,整理出8万多字的贫困学校师生情况和亟待援助的项目资料。其间,他得了严重的疱疹也没有休息一天,白天忍痛调研,晚上边治疗边写调研材料。

他把这些材料通过微博发到网上。这些微博被广泛转载,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许多他的同事、学生、朋友,纷纷表示希望资助贫困孩子。于是他在武汉、深圳、北京都成立了“种太阳”贵州助学计划工作站。

截至目前,已有43名孩子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资助,直至初中毕业。1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获得5000元资助。一企业家捐资20万建立了3个“种太阳”爱心图书室。进化镇完小三年级的陈兰兰指着崭新的书包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那个‘种太阳’的叔叔给我买的。”

一个素不相识的微博粉丝在微博上给吴奇凌留言:“你用实际行动做着自己所信仰和热爱的,我会一直关注支持你”

下一步,吴奇凌又要着手牵头带领县里的干部、村里的种植能手前往湖北建始县和重庆彭水县考察魔芋种植项目了。用他的话说:“挂职经历,弥足珍贵,要善用每一天。”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