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92011-03
2011-03-29

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开启我院2011年首场春季学术讲座

本新闻来自:SJC

 

325日上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飞教授为武大学生带来一场题为《“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精彩演讲。这是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春季学术报告季的首场学术讲座。

吴飞教授从校园生活开启话题,他询问“你们有没有翘过课?有没有给老师起外号?”,这引发了现场听众微爆笑声。从这日常生活的个人体验,他导入了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这一概念。现象学诞生的意义在于有力地反驳近代自然科学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抽象化,20世纪其他学者如维特根斯坦、舒茨、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哈贝马斯、卢卡奇等也曾对“生活世界理论”开展过深入阐释,从而使现代西方学术界日益关注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本场讲座的思想之鹰翱翔于两大主线,一是西方社会研究日常生活的转向,一是对法国学者米歇尔· 德塞图(Michel De Certeau)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解读。现场听众们的思想之旅,一边向外重新打量和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向内推开那扇关于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论之窗。

吴飞教授介绍了当代哲学研究的一种转向,即哲学从语言学重心转向研究日常生活。西方传统的社会研究重视社会对象的本质与结构,研究重心是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活动,而对日常生活关注则不多。到1930年代后,随着现象学、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的崛起,西方社会学对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全面展开。在这一时期,许茨(Alfred Schutz)、卢曼(Niklas Luhmann)、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等社会学家将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的理论嫁接到社会学理论中,引发了社会学范式革命。随后,芝加哥社会学派也推动了理论发展,使社会研究返回到日常生活本身在西方理论界日渐成一种思潮。

吴飞教授讲座的重点是对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 德塞图(Michel 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解读,后者被福柯誉之为“那一代最出色、最有才气”。简言之,德塞图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采取了消费者生产的战术操作观点,来阐述庶民大众沉默抵抗的生活诗学。从这个视角,吴飞教授详细解释了讲座题目中的“诗意的抵抗”。他讲解了德赛图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抵制(resistance)”、“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s)”、“权宜之计(making do)”。

讲座进行到互动交流环节时,武大青年学子们与吴飞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位阅读过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的青年学子,就“微型实践”(minor practice)在个人生活中的体验进行了交流。所谓微型实践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那点点滴滴行为,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话语方式。社会学家舒茨说过,“生活世界既是背景,又是我们行动与互动的对象”。另一位自发前来倾听讲座友人德国青年随杰(音译),就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引发了西方理论界对抽象科学的质疑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吴飞教授的此种社会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研究非常重要。

此次讲座由单波教授主持。他简要介绍了吴飞教授的著作《火塘、教堂和电视》及其研究特色,并在交流互动环节与吴飞教授进行了大量的精彩对话。单教授说,“吴飞教授写微博、开博客,这一行为就是一种返回日常生活的研究态度。”他提出,“让思想着陆于生活”、“返回到事实本身去思考问题”等观点,亦是对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种诠释。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