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新闻

242011-03
2011-03-24

在核辐射阴云笼罩下完成使命——楚报赴日采访记者为我院师生讲述行走震区的经历

本新闻来自:

 

“到灾难的现场去,这是记录真实的需要、是记者的天职。”昨晚,“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记者进课堂”活动走进我院,报社赴日本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归来的记者陈世昌、徐剑桥,向现场百余位新闻学子讲述了行走震区的难忘经历。

挑战,来自地震更来自核辐射

这是楚天都市报首次派记者出国采访重大灾难性报道。虽然陈世昌和徐剑桥都有多次重大灾难报道的经验,但他们仍坦言:此次赴日采访的挑战性空前。“首先是语言不通、缺食少粮,再是余震不断,更令人恐慌的是核辐射阴云。”陈世昌说,现在想起来都还有一些后怕。

徐剑桥向同学们讲述了灾区写稿时的“惊心动魄”:在仙台小旅馆写稿的那个晚上,余震不断、手机不停收到福岛核电站爆炸的信息,身旁不断有人催促逃跑……“一会儿功夫,屋内的十多人只剩下三个人,感觉像突然被抛弃了。最终,我们传完稿件后连夜向北方撤退。”
   灾区采访的艰辛让大家唏嘘不已,但当听到记者通过衣服辨认和大声喊“中国”的方式,成为首批成功找到中国救援队进行采访的媒体时,同学们佩服地鼓起掌。

震撼,来自灾难更来自真善美

陈世昌告诉同学们,日本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灾区情况有很大不同,对日本灾区影响更大的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一瞬间里,人就被海水卷走,根本躲避不及。“在日本灾区,我们没有看到非常惨烈的人员伤亡景象,但一片片的废墟同样令人无比心痛。”“灾难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和反思很多。”陈世昌说,每次面对灾难,他都会觉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而人性在灾难中显出的闪光一面又那么令人刻骨铭心。
   来自辽宁的赵师傅,在几近坍塌的废墟中为妻子守灵;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在最危险的灾区一线搜救;白发苍苍的日本老太太,专程给中国留学生送来家里的棉被;日本便利店的小老板,得知本报记者一行来自中国,硬是不愿收一分钱……两位记者回忆起灾区一个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身影,同学们也为这些人们响起致敬的掌声。

现场对话

灾难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

昨晚讲座现场,我院同学和到场记者在提问环节踊跃互动。从地方媒体有无必要赴日本采访,问到记者在前方采访如何保护自身安全,一些问题直指新闻内核,气氛非常热烈。
   问:地方媒体有无必要赴日本采访?
   徐剑桥:网络上也有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应该说,对于日本地震,这是中国首次有这么多不同层次的媒体进行聚焦。灾难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去现场,是媒体记者的天职。记者的报道不但是真实的新闻,还将成为珍贵的史料。
   问:报道“两会”和报道突发灾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徐剑桥:前者有足够的时间做功课,比如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做足选题策划等;而后者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做这些准备工作。
   问:报社选择你们两位男记者到灾区一线,这种选择里是否有性别差别?作为女记者,是否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
   徐剑桥:这种选择并没有性别方面的考虑。我们在日本灾区,就碰到国内媒体的许多女记者。

问:同样是地震灾难,您这次采访和汶川采访有何不同?
   陈世昌:在汶川地震时,你可能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在你面前逐渐消失,那种无助和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日本,由于海啸过后,留下的都是废墟,不会像汶川地震一样,带给人心灵最直接的冲击。另外,日本地震采访,由于赶时间和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没有能深入采访到灾难中更多的日本民众,这是非常遗憾的。
   问:出门在外,采集信息,你们更多的是依靠后方的支持,还是靠个人更广阔的人脉?
   陈世昌:作为记者,一定要有团队意识。我们在前方采访,后方有强大的支撑团队,他们每天将收集到的有关湖北人的求助信息发给我们,我们的稿件,由后方编辑记者进行统筹。当然,在前方,广结人缘也很重要。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