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22017-05
2017-05-12

澳大利亚David Marshall教授为我院本科生授课,畅谈新媒体中的Emoji文化

本新闻来自:SJC

5月10日下午,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和创意艺术学院的David Marshall教授专程为我院本科生授课,畅谈“Ges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moji Culture: Social Media’s emerging Interpersonal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Public(姿态传播和Emoji文化:社交媒体新兴的人际沟通语言与公开自我)”。讲座全程干货满满,引发在场学生的强烈兴趣。

David教授是迪肯大学新媒体、传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席,在新媒体文化等研究方面著作等身。授课中,他分享了自己研究中的一些发现:在网络上,可供选择的姿态列表被拓展,情感的表达被规范化和形式化——就像数字、文字系统的出现一样。更有趣的是,网络中的姿态在向动画的形式发展,亚洲的社交媒体就给大家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他们称之为“Stickers”(贴纸)的东西。而且这种以姿态为主的沟通模式的扩张形成了一种让人更有参与感的文化形式,它可以让用户个性化创作自己的原创内容(UGC)。

David教授在授课中多次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片段进行解释。比如,他自己与家人使用表情符号的故事、他在中国使用过的有趣的表情贴纸、他所看到的鹿晗表情包、不同手机中的表情符号与使用等。基于这些观察,David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姿态传播和其中的感情流露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将会对网络用户的人格塑造产生何种影响?他提到了姿态应用中涌现出来的模因文化(流行用语和流行因素),其中的病毒式传播,创新和转变。同时David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我们如何厘清不同文化中感情的表现形式呢?关于姿态沟通的研究还有更多推进的空间,他也邀请在座的学生参与他的研究。

授课中设置了互动讨论环节以及提问环节,David教授提出了四个问题,意在了解同学们平常使用Emoji或是表情贴纸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大家如何看待这一种兴起的交流方式。而在最后的Q&A环节,现场观众积极踊跃地对David教授抛出了自己的疑惑:在严肃的政治议题中使用表情包“斗图”是否会使政治表达肤浅化、娱乐化和非理性化?如何看待商家应用emoji这些表情符号的商业化营销?如何看待表情包UGC过程中的侵权问题?David教授用学术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据悉,这次是我院本科全英文课程项目建设中邀请外国专家直接参与授课的一次尝试。承担此次任务的肖珺老师作为双语课程《海外新媒体评析》的任课教师,课前与外国专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准备,并为学生们提供了参考文献等资料。为了让本科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授课过程中专门安排助手进行现场双语引导,课程尾声中方教师又进行了知识归纳,并提供了一些中国研究视角。我院本科生教学管理办公室全程参与此次教学探索,学院认为,本科教学,特别是双语或全英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多借鉴海外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支持将这样的课程内容拓展为全院的共享资源,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桑珊珊 江宏辉)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