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52009-09
2009-09-15

媒介环境变化与传播学研究——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拉开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9秋季学术报告会帷幕

本新闻来自:SJC

    

2009年7月份的网络新闻事件“开封钴60事件”中,我国媒体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汶川地震中,国内外媒体同时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这对中外媒体意味着什么?邓玉娇案件的网络传播,是否是一次彰显网民力量的中国网络发展里程碑事件?

    新学期伊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9秋季学术报告会帷幕开启。9月14日上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单波教授做现场主持,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段京肃教授以“媒介环境变化与传播学研究”为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份精彩的思想饕餮大餐。

    段京肃教授认为,发轫北美新闻传播研究者伊尼斯、麦克卢汉、波兹曼等人的媒介生态学理论,提供我们一个观察中国媒体发展的视角。在讲座现场,他把21世纪信息社会中那些因循守旧、用冷战思维、以僵化思维来处理现实问题的人们,比喻为“带着中世纪的盔甲和脑袋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的人”。段教授的一番戏谑解读,引发现场众多学子微笑之外更多的思索。

“山东姑娘杨晓霞至今都是中国新闻界一个常忆常想的故事。1995年1月15日,杨晓霞的名字首先在《北京青年报》上出现,随后《北青报》当年及后来几年做了连续报道,海内外的诸多媒体上也相继报道这位普通女孩得了一种怪病。当年关注她的可不只是几位记者,也不只是几家传统媒体,当时人们就利用网络来为她联络世界各地的医生,她后来得到及时医治,生命之花再次开放,因而她可称我国网络传播第一个受益显著的中国个人。”段京肃教授从我国早期新媒体进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案例切入,指出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传播生态环境更新迭代,气象万千。

“2007年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在网络上公开向公民、网民们征求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方案,据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的统计,自当年11月9日上午方案公布至下午17时,五家网站共有约39万名网民参与了调查。相较传统开会征求意见的形式, 某种意义上,媒介技术的成熟为现代民主在实现形式提供一种可能途径。”从史实到时事,段教授用大量案例为学子们解读,新媒体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变化的表征和意义何在。

“中国传播学研究怎样走向更加自觉的时代?”段京肃教授提醒现场的学子在做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对中国具体情况有清晰地认识,抱着过去那种动不动就“全中国”、“全世界”的传播问题是什么的心态去做传播学研究,往往是非常笼统和懒惰的研究态度。“做社会科学研究,更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研究对象有着客观、清晰地认识。”这是段教授给年轻学子们的衷告。




   附:段京肃教授简介:1982年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1983年-198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理论助教进修班学习。1984年-2002年2月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起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2000年起任系主任。2002年3月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任教授,2003年5月起兼任副系主任。主要社会兼职:1995年起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2年起任武汉大学现代媒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http://journal.whu.edu.cn)”。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